长江江豚与海豚有哪些区别?小江豚的生活是怎样的?它们如何学习捕食?6月2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长江江豚保护主题实践活动拉开帷幕,20名南京环境小记者化身长江江豚守护“小达人”,兴致勃勃地走进江边路26号的江豚书屋,在充满趣味又干货满满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快乐而有意义的“护豚”之旅。
“你看,小江豚就要出生啦!”“它正奋力向上游,呼吸新鲜空气呢。”前不久,人工繁育长江江豚家族再添新成员。活动一开始,小记者们的目光便被长江江豚妈妈生育幼崽的视频画面锁定……在江豚书屋,小记者们通过影片,认识了这个6月9日刚刚出生、编号为“F9C24”、活泼又可爱的雄性长江江豚宝宝,还了解了长江江豚“淘淘”家族——“淘淘”是世界上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中繁育成功的长江江豚,也是新生的长江江豚宝宝的爸爸,而“福久”则是长江江豚宝宝的妈妈。
视频中,小记者们清晰地看到,长江江豚宝宝出生时是尾巴先出来,左右摆尾,离开母体后,可迅速游动,浮出水面呼吸,长江江豚妈妈也会托举着长江江豚宝宝出水呼吸。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郝旭玲老师告诉小记者们,江豚妈妈全年都可以生产,4-6月是产仔高峰,每胎一仔,孕期长达11个月甚至更长。出生一周后,长江江豚宝宝开始褪去胎皮,然后换上更为光滑的“外衣”。郝老师娓娓道来,小记者们听得入神,通过视频科普,让小记者们对长江江豚有了初步的认知,同时感受到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深远意义。
想了解“水中大熊猫”历史文化、生存现状,以及水生生物保护对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意义?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都会找到答案。
在监测站里,小记者们跟着郝老师一起学习更多关于长江江豚的知识,他们时不时举手提问,认真记着笔记。在郝老师的讲解中大家了解到,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城市,2014年9月,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据最新科考结果显示,在南京段保护区内,长江江豚数量已由先前的50多头增加至62头,这也体现了南京长江大保护的成效。
现场,小记者们还感受了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立体监测体系的应用,大家一起观看了3D沉浸式投影,跟随长江江豚的第一视角,更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助力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让长江江豚走进人们的生活,唤起人们对“江猪”的美好记忆。
近距离观测长江江豚,是开启守护的第一步。站在长江边的长江江豚观赏点,向北可以远眺横跨长江的南京长江大桥,向南可以看到潜洲岛,感受到下关滨江的风景和长江的壮观。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还是有个别小记者幸运地捕捉到长江江豚尾鳍在江里一闪而过场景。同时,孩子们仰望天空,还看见盘旋的黑鸢,伴着江风习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徐徐铺展。
“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希望通过我们的守护,让长江江豚在江中快乐生活、自由嬉戏。”在江豚书屋,孩子们拿起笔来,在明信片上写下对活动的感悟,也记录下对守护“微笑天使”的愿景与期待,寄出了属于他们的江豚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