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重要位置,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力。
全会精神如战鼓催征,在我市“三农”领域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全会为未来“三农”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要将宏伟蓝图化为实际行动,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南京新篇章。
深学细悟,凝聚“三农”发展新共识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表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聚焦都市型、创新型、融合型发展特征,认真落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部署,高水平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突出都市定位,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新能级,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加快农业从单一功能向“三生融合”延伸拓展;强化科技创新,拓展全产业链升级新空间,充分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科创优势,推进“四新”迭代,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快城乡融合,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片区化组团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常态长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优化“莱斯乡村”一站式服务,打造城市田园优质生活空间。同时,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不断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作为南京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六合区坚决扛起全市“农业大区”责任担当,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富民强村”跑出“加速度”。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汪东辉表示,全区将锚定“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家园”一个愿景,推进实施“365”工作法,即坚持三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激发主体活力、联动社会资源),抓好“稳生产、强产业、优环境、促治理、抓改革、守底线”六个方面工作,实现“产业兴、农民富、集体强、环境美、乡风好”五大目标,重点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农工商融合提升、农文旅融合提升、农民增收帮带赋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24项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使命在肩,落实于行。高淳区阳江镇党委书记戴伟表示,阳江镇将坚持以高质量、现代化为引领谋划“三农”工作。抓好主导产业,筑牢发展根基,积极支持其他特色水产养殖以及水产品深加工等;深化三产融合,拓展增值空间,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让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力争形成“农旅融合、景村共生”的发展生态;聚力品牌创建,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丹湖秋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同时鼓励辖区企业培育发展自身品牌;突出科技赋能,培育创新优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新农人”等群体培育,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聚焦重点,擘画都市现代农业新蓝图
作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自在浦口区落地运作以来,已建成56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引进10家院士团队、208家农业科技企业、6家农业农村部公共研发平台、6家企业实验室和多只农业科创基金,形成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融合发展生态,展现出“农业硅谷”雏形,成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桥头堡”“创新主阵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周蓉蓉表示,下一步中心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围绕智慧农业、绿色生物制剂研发、生物育种、绿色食品、新型动保等5个细分赛道,全力推进研产贯通新布局新突破,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国家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白马镇党委书记徒位国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一次举旗定向、凝聚共识的盛会,全会的部署为“十五五”时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南京国家农高区把牢“两区一地”发展使命,集聚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102个、高层次“双创”人才200多名,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等23万平方米的创新载体建成,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和产业项目开工。下一步,园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聚焦农业强国建设,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支撑,以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科”而行,努力打造“百亿级”产业园区。
位于紫金山科技城上秦淮片区的江宁水稻科技小院是我市两个国家级科技小院之一。科技小院建设依托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农学会副理事长刘良峰博士表示,科技小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智慧稻作技术和优质稻米产业创新,组织长江农耕文明和秦淮河稻作文化研究与科普,推动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让更多大学生新农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立足岗位,吹响“走在前列”新号角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六合区马鞍街道大营村围绕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探索增收新途径,形成资产租赁、项目服务、村企合作等多元增收新模式,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530万元。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大营村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大营村党总支书记钱大胜表示,未来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全面振兴为主线,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着力强基础、兴产业、优环境、树新风、促和谐,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大营。
南京缘派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周福安说,全会部署为“十五五”时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他将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周福安表示,近期,栖霞区果蔬产业联合会成立,自己作为一家合作社创始人,同时是联合会理事长,将带领大家抱团发展,围绕土壤改良、新产品引进、农产品种植等探索创新路径,力争打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堵点,激活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让辖区农户们都能种出好产品、卖上好价格。
乡村的未来,在科技,也在青年。跟随父亲一起种粮多年的南京立昌种植专业合作社“90后”新农人、“农二代”邵立昌说,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合作社今年创新大米售卖方式,联合南京公证处和“米上市了”平台推出“开镰米”预售活动,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例通过“开镰+公证+预售”的形式售卖大米,公证介入农产品溯源,让消费者真正看得见、看得真、吃得鲜,进一步提升水稻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未来,合作社将进一步探索农业新玩法、新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搜索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