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近日该委发布新一批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名单,共69家,我市创新引擎再加码。
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是南京市发展改革委根据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具备较强综合实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组建设立的市级创新平台,旨在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领现代产业集群更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从空间分布上看,新增的69家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全市国家级新区、行政区、国家级开发区全覆盖。其中:江宁开发区13家,江北新区12家,江宁区、雨花台区各8家,鼓楼区、栖霞区各5家,六合区4家,玄武区、南京开发区各3家,秦淮区、建邺区、浦口区各2家,溧水区、高淳区各1家。
从产业领域上看,新增的69家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各16家,未来产业13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9家,新材料6家,绿色低碳5家,智能电网2家,新兴服务业、数字科技各1家。
从创新实力上看,有近30%平台具备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资质条件;61家依托企业2024年平均研发经费达2500万元以上;35家依托单位主持(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计划49项;62家依托单位主持(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计划87项;46家依托单位主持(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158项;31家依托单位获得认定的新产品新技术52项;21家依托单位获得国家或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58项;69家依托单位累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1500件;69家依托单位2024年申请专利近1000件;69家依托单位拥有博士、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布局建设的各级工程研究中心充分释放科研平台公共属性,提升工程化效能,以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了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黏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了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了全市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家,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459家,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758家。从2011年到2024年,各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年度销售收入总额从40亿元上升至3360亿元,占当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也从0.4%增长至20%。
 
             搜索
                    搜索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