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版 > 要闻动态 > 南京信息
南京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发布时间:2025-09-09 09:20 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9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将带着这份自豪感与使命感,紧扣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两大主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为推动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强化有组织科研,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表示,南京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交汇点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学”这一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两件大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国家需求、科技前沿、人才培养所需等高度整体谋划与推动学科建设,深化实施“789科技攻关计划”,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快建设“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最具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教育”,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表示,南航将聚焦学校2035年发展目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水平的党委领导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实施“十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三年改革方案”,着力打造国家战略引领力量,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表示,面向未来,南京理工大学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新质战斗力,锚定尖端武器装备、智能无人、新材料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强化有组织科研,优化助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超前布局重大前沿科学方向;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强基拓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打造“闻道、问道、悟道、志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拼搏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产出更多重大关键性、原创性成果

在过去的数年里,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带领团队勇闯科研“无人区”,利用特制的“望远镜”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引力子激发——凝聚态系统中的新型准粒子,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作为青年教育科技工作者,杜灵杰深刻认识到,走过风雨,方知来路不易;见证强大,更懂使命在肩。强军梦与科技梦的本质都是强国梦。不难想象,这些高精尖的武器装备背后,是不断走到世界科技舞台前沿的顶尖科研成果。接下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面向极微观量子领域,攻坚克难,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共筑强国梦想!

“抗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人员一致认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深沉的家国情怀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作为科研人员,要立足本职岗位,聚焦主责主业,以“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决心,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中,力争产出更多重大关键性、原创性成果,切实履行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航空学院教授仇虎表示,作为一名从事力学前沿研究的青年教师,他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以及自身在培养航空航天后备人才、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责任。“我将牢记‘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上好每一堂课、育好每一名学生,同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通过力学理论创新服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扎实钻研专业知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生态学博士生,我将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行动。我将聚焦当下热点问题,在野外做长期观测与实验,用数据说话,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和团队、地方部门、社会力量一起干,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生孙文笑表示。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阅兵中的先进装备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也让我深感责任在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智能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徐睿说,他们实验室研发的频谱管控、辐射源定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信息支援相关领域,这让大家倍感自豪。“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科研,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让科技之光在国防领域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阅兵仪式上,当受阅方队以铿锵姿态踏过天安门广场,搭载着智能控制系统的国防装备有序亮相时,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2022级本科生尤雪琪的内心满是震撼与自豪。这份震撼,源于祖国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这份自豪,源于无数人守护和平的坚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人心潮澎湃、信念愈坚。”尤雪琪表示,和平需要硬核实力守护,科技强则国防强,国强则民安。“作为南理工计算机专业学子,我深知所学知识和能力与国家科技发展、国防建设紧密相连。今后我会以‘学深悟透’为目标扎实钻研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我也会持续铸牢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祖国国防建设与科技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南京市人民政府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站群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