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10时,烈日当空,热浪蒸腾。位于江宁区禄口街道的光猛家庭农场内传来一阵“突、突、突”的响声。种植大户李光猛正组织人手通过抽水机将河水引入田边水沟,为灌溉稻田做准备。“今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1000余亩,品种以南粳46为主。正值拔节长穗期,粳稻对持续的高温尤为‘敏感’。节骨眼上,我们在水肥管理上一点儿都不敢大意!”李光猛站在田边,随手捏了把泥土说。
如何让水稻安全“闯”过高温关?不久前,一支由市、区、镇(街)三级农技人员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来到光猛家庭农场,将一堂生动的“抗高温”课开在稻田旁。专家们手把手传授“浅湿灌溉”“科学补肥”等关键技术,当地周边农户听得仔细。“现在,大伙儿定时巡田,按专家教的法子加强水肥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李光猛向记者介绍。
眼下,正处于全年粮食生产承上启下的关键农时,南京粮食作物田间培管工作全面铺开,技术力量为水稻撑起了抵御高温的“保护伞”。
昨天下午,在溧水区和凤镇的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连片的稻田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水稻种植大户陈小建正忙着巡田,查看稻田的水位情况和水稻的生长情况。当天,溧水区整建制开展稻麦(油)轮作单产提升项目水稻中期田管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行,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作为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王才林告诉记者,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品质,从而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
如何科学管理?专家表示,需根据生长时期合理控制稻田水位,在孕穗期、抽穗期建立3—5厘米的稻田浅水层;灌浆期湿润灌溉,既保证水分供应,又增强根系活力;成熟期则要适时排水晒田,促进籽粒充实。
“抽穗期若遇连续3天以上35℃高温天气,可采取早上灌深水或喷施叶面肥缓解热害。丘陵山区水源不足的地方,要合理调配水源,优先保证孕穗和抽穗期水分供应。”王才林建议。
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三夏”工作启动以来,江宁、溧水等地持续推进稻麦(油)轮作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为提升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市、区、镇(街)三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协同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按照“一田一方、一户一档”、全生育周期管理等要求,对具有示范带动的17万亩地块、373个种植主体逐一建档立卡,定期踏田勘苗,开展“点对点”服务指导,以点带面助力单产提升。
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就近期田间现场查看情况而言,水稻苗情长势总体较好,目前未见明显高温热害受灾田块。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往年高温热害经验,今年我市加强苗情调度,坚持“以水调温、一喷多促、科学补肥”。具体来说,为避免高温与干旱并发,遇高温可向农田灌入5—7厘米深水,以增加水稻腾发量,实现“以水调温”;在出穗期病虫害防治时则加喷磷酸二氢钾,通过“一喷多促”提高稻株抗高温的能力,保障稳产增产。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做好田间补水调温等防范措施,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因苗施策,结合病虫害防治开展技术措施,减少高温热害影响。同时,与水利部门建立联合应急机制,确保水源充足,及时灌水调温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