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老话在今年的南方地区失效了。当北方多地迎来寒潮初雪时,南京却迟迟未能入秋。到今天为止,南京入夏已经155天,刷新多项纪录,还让花儿们“乱了方寸”。秋天为何迟迟拿不到“入场券”?
怪!桂花“休眠”,樱花反季开
10日,玄武湖景区玄圃、芳桥等区域的枝头,粉白的樱花零星绽放。游客包先生连忙拍下这一幕“春樱秋开”奇景,发给远在石家庄的家人——当天,当地气温仅10℃,家人已是冬装上身。
经玄武湖景区工作人员确认,这次绽放的樱花品种本该只在春季开花,并不是奖章樱、十月樱等双季秋樱。现在反季开放,显然是受到持续高温的“误导”,以为春天来了。
这种“南穿纱、北穿袄”的强烈反差从何而来?气象专家杨舒楠解释,核心在于副热带高压影响,“副高偏北偏强,北方降水增多,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而强势的副高像一个‘大暖气盖’牢牢罩在江南、华南上空,导致气温居高不下。”同时,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呈较为平直的纬向型,也不利于冷空气大举南下。
这种过于稳定的环流形势,也让桂花陷入“尴尬”,国庆中秋假期前夕,全城依稀可闻桂花香,节后香味却消失了。
记者从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前期南京昼夜温差不显著,夜间温度不低于20℃,湿度条件不理想,导致已开放的桂花花期缩短,未开放的花蕾则进入“中场休眠”。
园林专家指出,银杏、乌桕等秋季观赏植物的叶色转变期也可能推迟,部分需要低温春化的作物或花卉,来年的生长周期也可能受到影响。
热!夏季不退场,今年注定晚秋
长时间处于副高控制下,南京今年的夏天“超长待机”,且热得反常,刷新多项纪录。
市气象部门监测记录显示,往年南京地区寒露节气(10月7日至9日)期间的常年平均气温是19.3℃,而今年进入寒露节气以来,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幅度达10℃以上。从10月5日起到12日,已经连续8天最高气温突破30℃,10月6日35.6℃的高温,更是刷新了建站以来最晚高温日纪录。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力介绍,南京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夏时间为5月26日,平均夏季日数为122天,今年5月12日入夏较常年偏早,且目前还未入秋,夏季明显偏长。“截至今天10月13日,夏季时长达155天,已创下南京近30年来的最长纪录。”
李力分析,北方冷空气势力整体偏弱,加上台风影响我市次数较少,缺少了台风带来的降雨、降温,进一步延长了高温时段。
这是否意味着,今年将创下新的最晚入秋纪录呢?李力给出肯定回答。往年,南京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完成夏秋转换,平均入秋日在9月24日,而今年的秋天已注定“迟到”。
据最新气象数据,13日起我市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天气,届时日最高气温降至30℃以下,但仍难满足“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的入秋标准。
防!农作物成熟一块,收获一块
当前正值秋收秋种时段,10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南部地区偏少近两成,持续高温天气对本地农作物产生影响。“晚稻等正处于灌浆成熟期的作物面临高温逼熟风险,可能导致籽粒不饱满,少雨会增加灌溉成本,给田间管理带来压力。”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虹说。
记者了解到,市气象服务中心已联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醒农户正确应对“高温秋收”。比如,抓住晴好天气收获秋熟作物,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收获进度,做好晾晒、通风、储存以防霉变;加强水稻后期的水浆管理,提高千粒重;保护底墒,搞好三沟配套,抓紧有利天气,及时播种小麦。
根据最新预测,10月18日前后,一股实力较强的冷空气将影响南京,气温会明显下降,并可能伴有降水过程。赵虹建议,农户在中旬后期要关注阴雨、降温过程,提前做好设施农业的保温准备。
提醒市民朋友:天气骤变,届时要提前备好保暖衣物。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余波表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而且“秋冻”要科学,在目前这种“非典型”高温天气下,该原则需灵活调整,关键在于根据实际体感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高温下“硬捂”中暑,也别因毫无准备“挨冻”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