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南京市首个农贸市场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在工人新村农贸市场正式启用。市场90多家商户将在智能称重、AI智能监管等智能设备辅助下,完成垃圾分类,营造一个更整洁、舒适的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为全市农贸市场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广做有益探索。
工人新村农贸市场位于市中心许府巷金贸花园,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是周边工人新村等多个小区居民的“菜篮子”,日均收运厨余垃圾量约0.5吨。
当天14时30分,B37号摊主吴孔芳推着一个市场免费发放的60升大小的绿色厨余垃圾桶,走到二楼拐角处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将垃圾桶推送到地磅上后,打开桶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IC卡。只听“滴”的一声,地磅上方、安装在墙面的智能管理屏立即跳转出“投放”“领桶”“清运”三个菜单。吴孔芳点击“投放”菜单,页面上立即显示出“本次投放垃圾重量4.3kg、桶卡号B37”等信息。与此同时,地磅正上方、安装在墙顶的AI摄像头开始对桶内垃圾进行拍照留存、智慧分析其是否存在混装等。吴孔芳点击“确认投放”菜单后,便走向厨余垃圾桶,将自家桶内菜叶子、玉米须等垃圾倒入。
“所有商户投放垃圾信息将被汇入后台大数据系统,便于后期溯源,为我们执法工作提供证据支撑。”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城管执法中队副队长孙凯介绍,并桶后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将由鼓楼环卫做规范收运。他说,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厨余垃圾。做好市场垃圾分类,不仅能提升垃圾处理效率,还能降低垃圾处理难度。工人新村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基础好,具备改造场地条件,因此,鼓楼区城管局在经过深入调研后,投入30多万元,将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创新实践项目设置于此。除了二楼,市场三楼还建有一个功能同样、面积差不多的垃圾收集点,两处共37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使用的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智慧感知平台通过接入各类智能设备,搭建起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同时融合AI分析、大数据统计及物联网传输技术,构建起“物联网+垃圾分类”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这就好比给设备装上‘智慧大脑’,让它可以‘扫一眼’就能识别分类对不对,就像‘老会计’一样,把每天的垃圾数据算得明明白白,哪里分得好、哪里要改进,在平台上都可以一目了然。”鼓楼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运行初期,市场垃圾分类管理人员柳彩玲等人会帮助摊主们操作。“每天7时—9时、11时—13时、17时—21时,商户可前来分类投放垃圾。”柳彩玲说,“中心还配备了智能消毒除臭设备和冷风系统等,更干净、卫生!”
此外,市场还和商户约定共同遵守《工人新村农贸市场垃圾分类体验中心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并由街道与市场管理方每月组织一次综合评定,“红黑榜”上墙,连续3个月上红榜的商户,市场将给予减免5%月租金的奖励;连续3个月上黑榜的商户,租期到期后不再续租。“有了智慧化监督手段和红黑榜评比的激励,我们分类起来更有动力了!”吴孔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