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2 14:55来源:南京日报
制度是土壤,生态是气候。我市日前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强调,以一流作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更加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供给,以制度性供给提升生态共享度,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制度安排。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制度供给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从现实看,准入门槛过高、行政垄断、“萝卜坑”招标以及差异化对待等壁垒或多或少存在。面对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我们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隐性壁垒,以制度供给的确定性对冲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方能以更高水平的“生态共享度”构筑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要破除“生态梗阻”,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民营企业在要素保障、业务指导、政策支持等方面受到差异化对待,市场经济的“生态循环”便会出现梗阻。以制度性供给校准市场天平,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平等保护、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完善市场准入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牵头重大技术攻关,落实好完善民企融资支持等政策制度,不垒围墙、不设障碍,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打开空间。
要提升“生态能级”,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意味着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等“表层适配”,更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机制、数字贸易规则等“深层架构”上与国际接轨。我们既要着力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也要注重夯实制度基础、包容创新试错,形成“近悦远来”的开放生态,吸引更多外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平台落户生根。
要培育“生态韧性”,更大力度拓展和开放应用场景。数字时代,应用场景既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也是生态进化的催化剂。我们要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供应链和重要应用场景向市场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推动在宁企业参加标准制定、场景开发等活动,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牵引,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生态,形成自我强化的发展韧性。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一个宜于企业发展的生态体系。当每个经营主体都能在公平的赛道上奔跑,在开放的场景中创新,在透明的规则下成长,“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营商环境必将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这座城市也必定会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成就梦想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