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京:公共资源平台整合让您交易更满意
- 发表时间: 2020-12-03 17:00
- 来源: 市政务办
近年来,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公共资源交易改革部署,围绕市政务办“宁满意”工程实施要求,扎实推进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运行模式,基本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大市场,服务质效稳步攀升,市场开放度、竞争度显著提高,给参与南京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主体带来诸多福利。
变化一:从分散到集中——进一个门、上一张网
整合前,各专业交易中心分散在全市不同地方,整合后,整体入驻市政务服务大厅办公,不同专业交易事项均可在一个中心“一站式”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事项“一口进出”,彻底改变以往交叉受理、反复受理的状态。2019年云服务平台上线以后,市场主体通过该平台,即可线上办理贯穿交易全流程的所有服务事项,从项目登记到办理进场交易证明“一网通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
变化二:从见面到不见面——省钱又省心
整合以来,为提升交易服务质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全流程“零跑动”的“不见面交易”体系。今年3月,出台全国首份《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清单》,包含5大类62个事项,覆盖交易各环节。从2016年开始打造的“不见面”开标系统也从1.0升级到3.0版本,实现了主持、公证、监管、投标人远程同步在线开标。经大数据测算,单就“不见面”开标这一个环节,每年可为市场主体节约交通费用4000万元。疫情期间,不见面交易优势更加凸显,保障服务不打烊、交易不间断。
变化三:从差异到统一——一把尺子才公平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前,市区各自为政,个别区县的招投标准入门槛条件还不一致,这给市场主体带来诸多不便,也制约了市场的充分、良性竞争。整合后,全市按照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电子系统、统一制度规则和统一服务标准的模式,形成市、区两级“1+6”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架构,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清理妨碍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的制度文件,打破了市区分割、标准不一、市场主体无所适从的公共资源交易局面,真正做到全域统一市场、同城同质服务。外地企业来宁投标占比日益增多,各标段投标人数量成倍增加,南京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开放度不断扩大。
变化四:从分散到共享——数据跑代替人员跑
企业办理各类事项,信息多次、重复登记是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资源平台整合后,通过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企业信息一次登记、重复使用、全市通用。今年,市交易中心又依托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一体化优势,陆续打通了与国家信息中心、南京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南京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通道,使市场主体在办理企业信息登记、项目登记时,可“一键调用”全国范围内营业执照数据、南京市级项目立项审批数据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施工资质信息等,彻底改变了以往人工填报、手动上传、后台核验等方式,中心还在持续扩大调用证照的类别,直至实现市场主体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材料“零提供”。
变化五:从粗放到集约——守好政府钱袋子
整合前,一个市中心和六个分中心,要分散建设7个信息化平台、投入各自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每个平台每年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至少需要一百万元,且各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与省、市存在较大差距。整合以后,全市统一用一个平台,实现信息化成果、场所、人员等资源共享,一地建设,全市通用,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每年信息化建设方面至少节约财政资金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