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25-08-22 16:3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随着“苏超”赛事持续升温,“第二现场”这个概念已为大众所熟知。
上周末“苏超”第九轮南京队对阵盐城队的比赛中,我市在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公园广场等统筹设置了87个“第二现场”,吸引客流超70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超40亿元。“第二现场”能有如此强劲的“吸睛”与“吸金”能力,并非因为买不到票的球迷“退而求其次”,而在于这种“大屏直播赛事+全域消费”的立体布局,营造出富有社交感的消费场景,不仅抓住了球迷的心,也让更多的路人驻足。
促消费的关键在于人,“人气聚起来”才能让“商机旺起来”。如今的消费者在逛街购物时,眼中所见与心中所需,不只是货架上的商品,还包括文化供给、情绪价值等各类服务消费;人们向往的消费场景,也不单单是购买商品的所在,更是集实物体验、社交休闲、亲子互动等于一体的“吃喝玩文体购”一站式场景。因此,实体商业必须向“业态混搭”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鲜有趣、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和服务。“苏超”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第二现场”,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此。
实践充分证明,“第二现场”是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一种成功范式。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更多市民得以拥有“在现场”的真切体验。应当看到,这样的范式并非“苏超”专属,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文体活动、艺术展演等领域。比如,今年4月,国家大剧院就通过“第二现场”直播,将原创话剧《林则徐》同步呈现给全国各地25家剧院、百余家影院和2所高校的2.5万名观众。由此可见,“第二现场”并不仅仅是“球迷之夜”,也可以对准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歌迷之夜”“戏迷之夜”,甚至是开盲盒一般的“惊喜之夜”。归根结底,在于嫁接好公共文化资源,引发溢出效应与乘数效应。
“第二现场”的目标人群,也不应局限于那些没买到票的“粉丝”,更要面向数量更为庞大的“路好”,也就是那些“带有好感的旁观者”。未来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和场景应用的愈加丰富,“第二现场”的形式和内涵还将不断拓展。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容,“第二现场”必将在促消费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好“第二现场”,不断让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变得更加新颖多元,将更多人的潜在好感转化为显性消费,既赢得流量又促进增量,怎能不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