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25-03-28 16:4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夜经济,是城市烟火气的鲜明标志,也是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窗口。3月22日,2025南京夜间文旅消费促进暨春季文旅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现场发布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项目,推介一批南京城市夜间地标消费场景,发起城市美食“我家小店30年”话题等活动。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工作的十大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第一位。近日,中办、国办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各地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创新包括“夜经济”在内的各类消费场景,是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一环。应当看到,少数地方把夜经济等同于延长营业时间和堆砌霓虹灯,“千街一面”、摊位雷同,除了烧烤还是烧烤,缺乏新意。文化是夜经济的灵魂。比如成都的“东郊记忆”,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形成“可带走的文化记忆”。场景是夜经济的支撑。避免陷入“小吃+灯光秀”窠臼,夜经济必须注重场景营造、增加优质供给,让文化IP与消费场景美美与共,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

点亮夜经济,获得感很重要。良好的消费环境,让人们“能消费”“想消费”“愿消费”。事实上,夜经济并不只是“餐饮+购物”,而是要让夜晚成为生活方式的延伸。南京的年轻人为何偏爱“西城·夜未央”?答案就藏在运动场馆、空中舞台、游戏互动屏构成的“24小时活力矩阵”中。在这里,既有专业球场释放汗水,也有“微醺市集”抚慰疲惫,更有商户推出插花、养生等课程,满足市民对“精神宵夜”的需求。从符合夜购、夜食等共性要求,到满足夜展览、夜健身等各具特色的差异化服务,不断焕新的消费场景,能够打破时间边界,实现街区“全域共生”。

一座城市的夜经济,镌刻着它的格局与情怀。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场“灯光竞逐”。于南京而言,有着3家国家级、5家省级、27家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但也要看到,提升夜经济“亮度”,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书写夜经济的“进阶密码”,既需要市场“亮灯”,也离不开政府部门“掌灯”;既要充分激发消费活力,也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合理规范商家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说到底,点亮夜经济,功夫在“夜”外,考验的是城市文化创新力度、产业融合深度和社会治理精度。只有在文化底蕴、消费生态、治理智慧上久久为功,方能让每一盏灯都照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