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25-10-27 15:0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水上漂”以最快每秒6米的速度在水面上飞驰,冲向落水者展开救援;“水下侦察兵”能深入水下350米,实时侦测水下的一举一动;无人“清道夫”所过之处,河面上垃圾“尽收于肚”……

10月24日下午举行的“宁创新品”——南京市应用场景观摩会(水环境治理机器人专场)上,一批水上机器人集中亮相,各展所能,让观摩团大开眼界。

浦口区城南河、绿水湾畔,一艘橙黄色U型智能救生圈正在河面上破浪驰骋,操作员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如同打游戏一般轻松指挥救生圈走出“S形”,精准驶向目标区域。

“这是我们研发的智能救人机器人,主要解决传统救生圈抛投不准、没有办法远距离救援的问题,能第一时间对落水者进行快速、精准、远距离的救援。”现场,浙江丞士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昊向观摩团介绍。

据介绍,这台C1遥控救生圈具备锂电池喷泵推进结构,载有北斗、GPS导航。“人员落水后,可第一时间从岸边或高桥上抛入河道进行遥控救援,最快速度可达6米每秒,最大程度争取黄金救援时间,也避免人员盲目下水施救的风险,提高了救援的成功率。”许昊说。

“让救援不再承受生命的代价”是许昊所穿工作服背面的话,也是丞士机器人努力的方向。“目前,U型智能救生圈系列产品主要客户包括消防队、海事局、水上武警、水上派出所、水上救生协会、游轮、码头等需要水域救援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并广受好评。”许昊告诉记者,公司还研发了智能救生系统装备、水面救援机器人(小金龙)、多功能水面救援机器人、便携式智能充气救生船等多品类救援机器人产品,为应急救援等特殊行业部门提供更实用、更可靠、更经济的智能化装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机器人不仅在水面上大展身手,更是在水面下轻松“炫技”。河岸边,搭载声呐与光学相机的水下勘察机器人,看着像个方正笨重的“铁疙瘩”,但一下水就如同敏锐的“水下侦察兵”,自如地上浮下潜,不时开启探照灯快速旋转、游弋,对水下情况进行全方位勘察。

记者注意到,岸边还有与之配套的操控平台,机器人在水下探测到的信号,实时同步传输到平台的屏幕上。“你们看,这里有很多条鱼在游。”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善友指着屏幕上不时移动的光点,向观摩团解读。

徐善友介绍,这台40公斤级别的水下机器人是有缆电驱,集成了声呐、光学相机等设备,主要做一些水下地形地貌扫描、关键目标物质识别的工作,还可以做水质实时检测。作业深度达到350米,作业半径在500米左右,“在公共安全保障领域,如遇人员落水或桥梁垮塌事故,机器人都能够第一时间、全方位无死角地探测失踪人员。”

这边两名选手刚“秀”完,河岸另一边便驶来一艘无人驾驶水面垃圾清洁船。只见它在河道中自主巡航,工作时便向两侧伸展出长长的机械臂,高效收集着水面漂浮物,所过之处顷刻间波光粼粼。

“清洁船的机械臂可达到15米宽幅,在30米到50米的河道,一来一回就能清洁掉水面80%的垃圾。前方配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摄像头,它在工作时遇到障碍物都能有效避让。”欧卡智舶华东区总经理杨雨亭介绍。

让观摩团惊奇的是,这台水域“清道夫”如同家中扫地机器人一般。“它可以扫描水域环境建立高精地图,设置巡航路线,自动升降垃圾筐、高效收集漂浮垃圾、人机协同打捞、满载返航卸货,实现全流程自主作业闭环。”杨雨亭介绍。

本次活动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南京市场景创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浦口区城建集团承办,来自市文旅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等单位部门的70余人参会,通过实地观摩浦口区城南河、绿水湾水环境治理场景,各种水上机器人现场“秀花活”,展现了科技赋能水环境治理带来的高效和精准。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市水务集团、浦口区城建集团等潜在用户,围绕河道管护、湖泊运维、水域救援等领域,发布水环境治理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欧卡智舶、工道水利等企业进行推介,展示了各自产品的技术特点与应用案例,供需双方围绕机器人多场景适配、运维成本控制、合作应用模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