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两周年——实现“三增一减” 一些小区混投回潮
11月1日,南京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迎来两周年,成效如何?市城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日均收集、处理其他垃圾下降633吨,较全面分类前下降7.35%。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南京垃圾分类的减量化就是将厨余和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分出来,同时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市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龙瑞介绍,我市垃圾分类已成功实现“三增一减”,即:日均收集、处理厨余垃圾1923吨、低价值可回收物1000吨、有害垃圾424公斤,较全面分类前分别增长约108.6%、1786.8%、73.6%;日均收集、处理其他垃圾下降633吨,较全面分类前下降7.35%。
为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我市先后建成了12座垃圾分类回收分拣中心和80座回收站,今年还在小区成功设置了4307个可回收物回收点,配置收集容器,公示回收目录和价格、回收站(中心)地址及联系方式,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可以将纸板、废铁、玻璃、塑料等变废为宝。
另外,因地制宜设置了301个流动回收点、203个智能回收箱点等,基本形成了“点、站、中心”三级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垃圾分类的成色与前端分类、中端收运以及末端处置能力息息相关。
“目前,末端处理能力已完全可以消化掉产生的各类垃圾。”龙瑞介绍,南京已建成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和1个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处理能力达8010吨/日。先后建成9座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350吨/日),以及140处厨余垃圾小型处理设施(5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共2900吨/日。另外,在建的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处理能力将达到2000吨/日;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二期,处理能力200吨/日,两者都将于年底前陆续建成投运。届时,我市其他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过万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3100吨/日。
龙瑞同时坦言,南京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仍处在不平衡、不充分、有反复的拉锯阶段。“目前,一些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管理薄弱,桶边督导虚化弱化,混投回潮反复,居民体验感和舒适度较差;一些区域分类收运力量不足,作业过程不规范;厨余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水平不高等。”接下来将深入开展争优除差,打造示范、破解难题,提升群众垃圾分类体验感和舒适度;将进一步规范分类收运,加大收运力量投入,对混收混运行为坚持“零容忍”;将不断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手段,完善标准规范,不断优化顶层设计。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