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时间:2025-06-03 15:21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被网友称为“苏超”的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实在太燃了!
“适度玩梗,更有灵魂!”让我们从一场“玩梗”狂欢出发,揭秘“苏超”火爆背后的文化密码——
面子是足球,里子是文化,“梗王争霸”是城市文化的个性“自我表达”
当“苏超”赛场上苏州队球迷高呼“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当南通球迷拉出“谁是南哥”的幽默横幅,全网笑声四起。这些爆梗,正是“苏超”赛场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从开打前的“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等“海报混战”,到场内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大屏喊话”,这些看似戏谑的互动,实则是城市个性最生动的名片,让本地人找到共鸣,让外地人一眼识得城市灵魂。
“苏超”何以引发共鸣?足球为媒,地域文化和体育竞技的美妙结合
赛场内拼抢激烈,赛场外“梗”出不穷。
在官方媒体的助推下,在网友的会心一笑中,“苏超”的火爆出圈,正是城市文化在体育催化下的激活与相拥,是一场“双向奔赴”。
这是令人非常欣慰的一幕,也是一种民间对体育的书写。仔细想想,“苏超”之所以会火,并不只是因为组织了一场比赛,而是它本就建筑于一种民间文化的土壤上——也正因为这种民间属性,让“苏超”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可以吸引上座率,也可以关联起文旅。在这个层面上,足球比赛已经超越了体育,变成了一种“复合体”,观众无论是喜欢足球,抑或是支持城市,还是图个热闹,都可以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官方数据显示,“苏超”前两轮场均上座人数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水平,多地球场观众超过2万人;话题#江苏城市联赛#在社交平台播放量破亿,专业足球网站甚至开辟“苏超”积分榜专区。
可以说,这是地域文化和体育竞技的美妙结合。足球成了媒介,串联起城市友谊、市民自豪、网络狂欢等元素,让“苏超”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
“苏超”究竟带来了什么?连锁反应、更加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苏超”,既有赛场上的你追我赶,也有赛场下的你来我往。
当代表各自城市的球队在绿茵场上激烈角逐,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为南京而战”“苏州加油”的集体呐喊,点燃了市民的身份认同。
体育赛事不再只是输赢较量,也成为城市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江苏十三市的友谊在“苏超”中升华。
南京球迷会为无锡的酱排骨竖起大拇指,扬州市民跑到镇江看球顺便吃锅盖面,连云港的虾酱让盐城球迷直呼内行……
参赛城市还以此为契机带动文旅消费。常州队和扬州队比赛前两天,常州便向扬州发出“城市邀约”:持有扬州身份证的游客,可免费游览常州所有A级旅游景区;镇江队和宿迁队比赛期间,镇江市国家级旅游景区对宿迁市民免费开放。
江苏的形象因此有了全新解读:不是攀比,而是你追我赶;不是分裂,而是百花齐放;不是歧视,而是相互交融。“苏超”特别生动地展现了江苏城市间的良性竞争——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十三太保互黑”,而是“你好,我要更好”的互学互鉴新关系,在保持竞争意识的同时,抱持对彼此的欣赏和尊重,让竞技场上的比拼转化为促进共同发展的正能量。
当我们将视线从热闹的“梗文化”中抽离,会发现这场全民狂欢蕴含着超越娱乐的深刻启示。赛场上各为其主的“相爱相杀”,赛场下彼此欣赏的文化交融,编织了一张名为“江苏”的共同体情感网络。“苏超”的火爆,本质上是一场城市文化在体育催化下的集体觉醒与深情相拥。
这场始于玩梗的赛事,最终让我们明白:最好的城市文化凝聚,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每一种独特都在碰撞中闪光,最终拼成一幅名为“我们”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