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 > 资讯速递

    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写在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召开之际(中)
    发布时间:2025-09-22 09:35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从一纸合作意向到扎根城市深耕发展,从初遇南京到与城市共赴未来,30余载金洽会搭建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在这里,既有企业借南京之基实现跨越式成长,也有城市因项目落地焕发产业新活力;既有“老朋友”持续加码的信任,也有“新伙伴”慕名而来的期待。

    2025年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在即,回望那些因金洽会结缘的故事不难发现,南京与企业的每一次“双向选择”,都是一场共促发展的“双向成就”。

    落户企业与南京“双向共赢”

    作为南京的“世纪老友”,早在1922年,西门子就为南京的一家水泥厂提供了电力设备,成为最早参与南京现代化进程的跨国企业之一。2006年,西门子通过金洽会把发电仪表控制设备现代化测试中心落户南京;2022年,西门子全球第一家原生数字化工厂也在南京落成;去年9月,西门子Xcelerator长三角科创赋能中心签约落地南京,面向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通过资源聚合、技术共创和国际合作为制造业赋能,打造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集聚的标杆。

    几个月前,由南京市政府、中信集团、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联合主办的“德国企业南京行”活动上,西门子与南京再签合作项目,以西门子Xcelerator长三角科创赋能中心为依托,深化全领域合作和资源协同,共建“数字·低碳”生态产业链、全周期产业服务体系、国际联合创新中心,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集聚注入新动能。

    企业的每一步升级,都与南京产业发展同频。

    “每次来南京,总会想起西门子与南京的渊源。百年坚守,西门子与南京始终共同前行。”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博士就曾表示,南京不仅是西门子在中国战略布局的核心城市之一,更是西门子面向未来、推动数实融合与“AI+”赋能千行百业的前沿阵地。

    自1997年来到南京,博西家电在南京实现全价值链的投入。去年6月,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和中国家电人才中心都在南京揭牌。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表示,金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深化本地合作,寻找国内合作伙伴。企业也希望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助力南京创新发展。

    未来赛道精准布局吸引企业持续赴约

    南京的产业吸引力,不仅源于历史积淀,更在于其对未来赛道的精准布局。

    当前,南京正加快构建“4266”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2024金洽会上,48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677亿元,项目涵盖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集成电路、新医药和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领域,具有重点产业集聚度高、先进制造业项目突出、总部类项目特色显著的特点,“4266”现代产业项目个数和投资金额接近全部签约项目的八成。

    这样的“产业适配度”吸引项目和资本持续来宁赴约。

    “我们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布局数字化、电力电子、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当前,六大板块在南京总部全面开花,‘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不仅巩固了绝缘子、套管等产业全球领先地位,还布局并发展壮大了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力装备等产业。”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德良在去年的金洽会上透露了未来3年将在南京加速布局的宏伟蓝图,并计划投资30亿元,致力于实现生产制造与科技创新耦合发展,助力南京实现新型电力“双千亿”产业集群。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柴小舟也是金洽会的老朋友,他曾在会上多次点赞南京,并表示期待在产业升级、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打造等方面持续参与南京的建设,进一步助力南京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共振激活城市经济新生态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全长5.3公里的软件大道两侧,中兴、华为、诚迈、润和等企业连成一片,勾勒出南京软件产业的“活力图谱”。这条“千亿级产业大道”的崛起,与金洽会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2005年,南京在金洽会期间同步举办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向全球展示南京软件产业潜力;此后,借助金洽会的平台效应,一批软件企业陆续落户,推动南京2010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这种“产业链共振”,正是南京借助金洽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4266”产业体系,南京积极招引链主企业,再以链主为核心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效应。

    去年金洽会,南京同步举办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招商活动上,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培育与引进,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南京在新兴领域的布局和创新。就在中国(南京)软件谷,今年3月18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在这里成立,填补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场景数据采集的空白。截至目前,这里已集聚近百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在电力巡检机器人、康复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赛道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项目的“单点突破”到产业的“集群发展”,金洽会作为重要纽带和平台,正推动南京产业能级不断跃升。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7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累计产量分别增长26.6%、38.4%、48.8%。1—7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50.2%。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金洽会架起的“资源桥梁”,是企业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更是南京开放创新、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