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型绿色高温闷棚技术获全省推广
大棚土壤“蒸桑拿” 作物产量“顶呱呱”
发布时间:2025-07-30高温闷热天气不利于蔬菜生长,但却是高温闷棚的好时机。在南京设施农业领域,“闷棚”并非新鲜事,但传统的闷棚方式往往效果有限。如今,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型绿色高温闷棚技术”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该技术作为2025年度江苏省农业主推技术,已在多地示范推广。
7月28日,在浦口区胡守兴家庭农场一处蔬菜大棚内,农场负责人胡守兴小心翼翼地揭开地上的覆膜,仔细查看土壤情况,旁边棚内温度计的水银柱已逼近60℃。这不是在“烤”菜,而是在给土地做一场彻底的“绿色桑拿”,这项利用自然高温、结合生物制剂等绿色手段的综合技术,能从源头破解土壤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等问题,从而保证大棚蔬菜稳定高产。
胡守兴告诉记者,自己农场拥有120多亩大棚,每两到三年就要轮番闷一遍棚,以前采用传统高温闷棚技术,就是蒙上棚膜,通过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升至60℃以上,从而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但是这种方式效果不明显,只能达到70%左右的效果,下一茬蔬菜种植仍需要大量化肥农药。2020年开始,农场探索使用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王东升职工创新工作室研制的“新型绿色高温闷棚技术”,能消灭90%以上的杂草种子,病虫害发病率降到5%以内,大幅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
“同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科属作物会造成土壤板结、病虫害增多等连作障碍的发生,是设施蔬菜种植的‘老大难’问题。”王东升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李伟明博士介绍,高温闷棚能从源头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而且成本低、污染小、效果好。传统高温闷棚没有统一标准,都是农户根据各自的经验进行,效果不太理想,他们推广的新型绿色高温闷棚技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升级,集成半腐熟有机物料二次升温、石灰氮水解灭杀、适量灌水促进升温保温及微生物区系重建等多重技术,既能杀灭土壤中的致病微生物,又能修复土壤结构,实现“杀菌、杀虫、修复”三位一体的效果。
经过王东升职工创新团队多年试验,设施大棚内每亩地施用石灰氮40—60公斤,半腐熟有机物料1000公斤,既能保证灭杀效果又避免浪费,同时深翻土壤让有机物料与土壤充分混合,灌水覆膜后保持棚室密闭25—30天,可调节土壤pH值,减低土壤酸化,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为下一茬作物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推广示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