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光伏、立体绿化、旧物利用
小松涛巷打造城市更新“绿色样本”
发布时间:2025-05-08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小松涛巷,正经历一场“绿色蝶变”。记者5月7日从市建委获悉,小松涛巷正在通过材料循环利用、光伏应用等措施,打造城市更新“绿色样本”。
小松涛巷位于新街口东南方向,南起淮海路,北至游府西街,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南京首个落地实施“留改拆”的成片居住类地段。作为我市第四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这里不仅承载着老城区的历史脉络,也在更新过程中融入了低碳设计。
据了解,项目已完成了15号建筑的更新与修缮,面向游府西街的27号建筑(吴志廉旧居)也将启动更新,地块北侧将建设2栋多层住宅用于居民回迁。
小松涛巷15号处于街巷中心位置,已挂上历史建筑保护铭牌。走进屋内,修缮改造后的空间明亮通透,原先的天井被覆以可开启的钢结构天窗,窗扇能根据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
“小松涛巷15号原先是一个两进院落,房子被加盖违建,164平方米的空间里居住了至少8户人家,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屋内的椽子有不少已腐烂。”南京历保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有砖墙、木梁柱和檩条,拆除下来的砖瓦也实现在地循环利用。屋顶区域做了防水层和保温层,让老建筑既保留了风貌,又实现了保温节能。屋顶的太阳能光伏瓦,形状如传统瓦片,并覆盖公共空间的用电,有效减少碳排放。
“控碳的源头是整体空间的组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原本小松涛巷密布老民居,路走不通,通风采光也不好。团队按照传统的样貌重新梳理街巷格局,通过打通东西通风廊道和系统设计,满足室内自然通风需求;尽可能保留高大树木,同时借助不同标高屋顶形成的高差,在紧凑的城市中心街区打造立体化、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绿地。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小松涛巷引入高效空间概念,通过将层高提升80厘米,使生活空间增加60%。更新之后的小松涛巷,部分住宅层高将做到3.6米,这样的挑高设计使得房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住区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空间布局。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石榴新村、城河村、六合文庙片区等居住类项目更新改造,精细实施“留改拆”,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