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031/2022-10578 | 信息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专项规划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生成日期: | 2017-01-09 |
生效日期: | 2017-01-09 | 失效日期: | |
废止日期: | 是否修改: | ||
信息名称: |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
文 号: | 宁政办发〔2017〕8号 | 关 键 词: |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知 |
内容概览: |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9日
南京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十三五”时期南京旅游业发展,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根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品质提升两条主线,突出项目建设、市场营销、乡村旅游、智慧旅游、行业监管等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旅游业已成为支柱型产业,在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基础配套、优化城市环境、带动创业就业、惠民利民便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全市旅游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者总数达10234万,首次突破亿人次大关,比“十二五”末增长57.52%。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688.1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7.40%。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宁人均花费为260.24美元/人天,比“十二五”末增长26.10%。
(二)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55家,相比“十二五”末增加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7家,3A级景区19家,2A级景区17家。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国家、省、市级旅游度假区7家;省自驾游基地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4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5家。全市共有星级宾馆95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拥有各类旅行社567家,持证导游员2.64万人。
(三)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
围绕“人文绿都,博爱名城”的整体形象定位,成功培育了名城博览会、秦淮灯会、南京国际梅花节、森林音乐节、中国(南京)国际旅游度假展览会等品牌节庆会展活动,吸引了一批重大会奖旅游活动落地南京。2015年“南京旅游”微信公众服务号在全国居第四位,南京旅游政务微博在全国市级旅游官方微博中排名第五,南京旅游传播影响力排名列全国城市第二,南京城市旅游影响力居全国第六位。
(四)服务功能完善配套
拓展智慧旅游服务领域。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中英文版,在全市所有4A级以上景区热点区域开通免费无线网络,在全市高星级酒店、各景区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免费投放80余台旅游触摸屏,在全省首家常态化发布4A级以上景区游客舒适度指数,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建成“智慧旅游数据运行监测平台”、“旅游执法e通”、“导游网络课堂”等项目,提高旅游管理效率。2012年南京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5年南京市荣获中国旅游大会“年度智慧旅游城市”大奖。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首个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投入运营,建成“江苏.南京旅游咨询中心”31处,完成全市各区主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示牌的调整和增设工作,推进“旅游厕所革命”,2015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29座,被国家旅游局评为2015年“厕所革命”先进市。
提高旅游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金牌导游和外语导游接待队伍,按青奥会标准提升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国际化服务水平,顺利完成青奥住宿服务保障、青奥旅游接待保障、青奥旅游环境整治、青奥宣传营销推广等多项任务。
(五)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强化旅游综合协调职能。2012年,南京市旅游园林局调整为南京市旅游委员会,2013年,成立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承担协调产业发展、推进部门合作、审议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综合统筹职能,完善了大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优化全市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坚持简政放权,对莫愁湖公园、古林公园等市民休闲公园实施属地管理;坚持市场主导,完成国有资本退出工作和南京市园林实业总公司改制;坚持体制创新,推进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立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初步建立统一管理、灵活经营的管理模式。
(六)郊区旅游彰显特色
全市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特色项目为抓手,引导郊区旅游品质化、差异化发展。先后打造了高淳“国际慢城”、江宁“金花村”系列、六合“茉莉村”系列、浦口“八颗珍珠”、“溧水新十景”等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推出乡村旅游惠民举措,高淳乡村旅游手机客户端和江宁横溪“智慧导游助手”手机客户端上线运营,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先后开通了14条美丽乡村游直通车专线,给150余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我市旅游业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南京的观光旅游产品仍占据主体地位,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不应求,缺少夜间旅游和大型旅游娱乐项目。二是客源结构不够合理。2015年度旅游抽样调查显示,来宁国内旅游者中,江苏省内、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周边市场份额占到旅游者总量的70%,远程的北方市场和南方市场份额占比偏少,境外过夜游客占全部旅游者总量的比重不足1%。三是产业布局不够均衡。郊区旅游占全市旅游总收入比重偏低,全市86%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90%的四星级以上饭店,90%以上的旅行社都集中在主城区。郊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不能满足品质旅游的需求。四是产业融合有待深化。以“旅游+”为标志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科技、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新业态正在培育,旅游业在产城融合、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旅游业正进入发展攻坚期和改革期,面临改变原有模式,向“全域化”、“融合化”等方向转型的现实需要。把握新理念、抢抓新机遇、释放新动力,成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的关键。
(一)发展机遇
一是转型升级拓展了发展空间。旅游业进入了从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小康型旅游大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67亿人次;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万亿元。全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市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利好政策释放了发展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政策红利集中释放,优化了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为我市旅游业加快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区域联动带来了发展契机。南京建设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为我市进一步推动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长江沿线城市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扩大旅游影响力提供了契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为我市放大江北新区生态宜居区位优势,发展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温泉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发展新增长极带来了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一是适应新常态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旅游资源布局向集聚集约转变,旅游产品开发向盘活存量与适度增量相结合转变,旅游产业升级向创新驱动转变,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二是大环境变革的挑战。发展环境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矛盾,如旅游消费升级与现有产品结构的矛盾、市场需求旺盛与土地供给紧张的矛盾、全域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体制的矛盾、旅游人才竞争激烈和用工压力持续增大的矛盾等等,旅游业发展面临如何破局的挑战。三是保护性约束的挑战。随着旅游资源的保护性约束逐步强化,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前提,亟需探索旅游资源节约型利用、绿色型增长的发展路径。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以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为主线,推动“旅游+”跨产业融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处处有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都放心”的畅游南京旅游环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发挥突出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域旅游导向。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建立起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综合管理体制,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包容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项目带动转型。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拳头旅游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业融合、特色鲜明、集聚集约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传统旅游边界,融合农业、文化创意、工业、商贸、金融等多个行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改革创新,延伸产业链、拓展新业态,做大做强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复合产业经济。
——坚持开放合作共赢。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国际化的要求,发挥南京在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科教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特色化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差异化发展旅游项目。培育产业精品,加快提档升级,强化宣传营销,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深化“美丽南京”新内涵,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按照“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南京打造为国内一流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
——经济目标。到2020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者总量超过1.5亿人次,年均增长8%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以上,旅游综合贡献占GDP比重达15%以上。
——社会目标。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增加就业岗位6万个,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30万个。发挥旅游惠民作用,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城市宜居度和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四个体系
1.丰富的产品体系
开发六大类旅游产品。一是观光旅游产品,发挥南京山水城林景观组合优势,充分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都市风情。二是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南京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主题游、民国遗迹游、名人探寻游、科教文博游等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策划设计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演艺产品。三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自然禀赋优势,打造以汤山、汤泉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休闲产品;以主题街区、休闲综合体、城市公园为载体,推出具有南京时尚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四是乡村旅游产品,整合南京的乡村旅游资源,新建和完善一批主题鲜明、配套齐全、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产品。五是特色体验旅游产品,利用南京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创新水上游览项目,丰富游(邮)轮、游艇等旅游产品;增开低空飞行旅游线路,推动航空旅游发展;主动发挥秦淮和江宁(汤山)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示范基地优势,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整合文博物馆资源、在宁高校资源,完善研学旅游产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
2.融合的产业体系
以“旅游+”融合为导向,对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提升。引导餐饮业特色化发展,丰富南京餐饮自有品牌。优化住宿业行业结构与布局,满足多层次、多类型消费者需求。促进旅游购物消费,打造放心购物环境,提升旅游购物国际化程度。围绕水上旅游、航空旅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鼓励相关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扶持旅游中间商发展壮大,以信息化手段整合上下游旅游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信息生态圈。
3.多元的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实施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营销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入境旅游业务骨干企业,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分类策划国际会奖旅游、佛教养心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一批拳头产品,巩固港澳台及周边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抢占欧美重点市场。拓展国内旅游市场,重点推广休闲度假游、乡村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境内外重要口岸开展常态化旅游营销,深化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合作营销机制,放大南京旅游辐射范围。
4.健全的服务体系
构建“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游自助、快行慢旅”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南京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观光巴士体系、自驾车营地体系,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完成老城区功能旅游化改造、旅游厕所建设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为广大游客提供体系完备、规范标准、优质高效,便利惠民、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将旅游部门的单一管理转变为全行业、全部门的城市综合管理,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的突出问题,旅游服务质量在全国旅游城市测评中继续保持前列。
(二)实施七项工程
1.项目建设
以18个旅游集聚区为载体,完成玄武湖菱洲生态乐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门东历史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塑造城旅一体核心区;推进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华侨城欢乐滨江、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下关滨江游轮码头项目、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世茂梦工厂动漫文化基地等项目,提升滨江新岸休闲游憩带和环主城东南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风貌;建成和完善金牛湖“地球之窗”主题公园、浦口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溧水天生桥旅游度假区、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固城湖水慢城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深化六合地质文化体验区、浦口康养休闲体验区、溧水都市田园体验区、高淳慢度生活体验区发展内涵(见表1)。
创建高等级景区度假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明城墙—玄武湖景区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高淳慢城旅游度假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出民国文化游、明文化主题游、山水生态游、七彩乡村游等精品线路,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表1 “十三五”期间南京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谱系和支撑项目一览表
旅游 产品主类 | 旅游产品亚类 | 开发方向 | 目支撑 |
观光旅游 | 城市观光旅游 | 对传统城市观光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充分展现南京的古都风貌与现代都市风情。 | 紫金山—玄武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滨江风光带、幕燕风景区等。 |
山水观光旅游 | 托南京秀美的山水风光,开发山水观光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南京山水城林魅力。 | 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区、无想山城市中央公园等。 | |
文化旅游 | 文化遗迹旅游 | 通过挖掘南京文化内涵,塑造多样主题文化产品,感受南京浓郁的文化气息。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公园、门东历史文化旅游区等。 |
民国文化游 | 将民国遗址遗迹串联,形成民国遗迹游、名人探寻游等旅游产品。 | 中山陵景区、近现代建筑观光系列、总统府—梅园旅游区等。 | |
科教文博旅游 | 整合南京文博科技场馆资源,开发科教文博旅游产品,实现场馆“联动”。 | 南京博物院、城墙博物馆、科举博物馆、东吴博物馆、南京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等。 | |
红色教育旅游 | 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体,开发红色教育旅游产品。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等。 | |
宗教文化旅游 | 依托牛首山、金陵大报恩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发宗教文化产品,集中展现南京丰富的宗教文化。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定山寺、天隆寺、观音寺、达摩古洞等。 | |
休闲度假 | 城市休闲旅游 | 以主题街区、休闲综合体、城市公园为依托,打造具有国际化都市氛围又兼具金陵时尚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 | 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北路和颐和路民国风情街区、新街口—鼓楼—湖南路时尚休闲街区等。 |
温泉度假旅游 | 以汤山温泉、汤泉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设施为主体,打造温泉养生休闲产品。 | 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汤泉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 |
房车度假旅游 | 对接自驾游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建立房车露营基地、自驾游基地。 | 汤山自驾车基地、老山自驾车营地、六合巴布洛自驾车营地、金牛湖自驾车营地、高淳桠溪自驾车营地等。 | |
体育休闲旅游 | 抢抓“后青奥”历史机遇,利用青奥场馆、城市休闲公园,开展体育休闲旅游。 |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浦口青奥体育公园、紫金山体育公园等。 | |
商务会奖 | 商务会奖旅游 | 重点打造以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商贸旅游为主导的商务会奖旅游产品。 | 南京国展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等。 |
主题游览 | 主题游乐 | 依托现有的主题游乐项目,开发主题游览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 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世茂梦工厂动漫文化基地、银杏湖生态旅游区、华侨城欢乐滨江、玄武湖儿童生态乐园等。 |
演艺娱乐 | 精心挖掘、提炼、创作、包装能够真正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展示本地文化特色。 | 金陵大报恩寺演艺、太阳宫演艺、神游华夏演艺等。 | |
乡村旅游 | 乡村旅游 | 整合南京的乡村旅游资源,依托其各自特色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体验产品。 | 江宁“金花”系列、六合“茉莉”系列、“溧水十景”、浦口“八颗珍珠”等。 |
特色体验 | 养生养老旅游 | 对接日益发展的健康养生市场,以优良生态环境为基底,开发南京特色养生旅游产业。 | 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汤泉温泉旅游度假区、琥珀泉康体养生园等。 |
邮轮游艇旅游 | 利用南京丰富的水资源,面向中高端市场,开发邮轮游艇旅游产品。 | 滨江风光带水上旅游、内外秦淮河等。 | |
中医药健康旅游 | 依托“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 秦淮和江宁(汤山)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示范基地等。 | |
研学旅行 | 依托南京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博物馆资源、教育资源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 | 在宁部分高校,南京博物院、城墙博物馆、科举博物馆、东吴博物馆等文博场馆。 | |
水上游览 | 鼓励市内水上游览景区(点)创新水上游览项目,引进画舫、宝船等水上旅游设施。 | 内外秦淮河、滨江风光带水上旅游等。 | |
低空飞行 | 推行低空开放政策,开发经济型和个性化的低空旅游主题产品。 | 浦口低空飞行旅游项目等。 |
2.城乡统筹
完善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北路民国文化街区、颐和路民国风情街区、鼓楼—新街口时尚休闲旅游街区和夫子庙—门东休闲街区等城市街区旅游功能;改造提升滨江绿道、明城墙周边景观廊道、钟山风景区都市绿廊等一批景观道路;每年新增绿地游园2—3家,整合城市博物馆资源、挖掘古迹遗存文化内涵,梳理各类特色社会资源访问点,推动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的全域旅游化开发,形成“处处有风景”的城市旅游景观。
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建成江宁“金花村”系列、六合“茉莉村”系列、“溧水十景”、浦口“珍珠村”系列等一批“升级版”美丽乡村,推出“山水画”观光系列、“田园诗”体验系列、“民俗游”休闲系列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发展乡村民宿。引进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中高端精品民宿,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民宿、精品度假农庄和高附加值乡村旅游,推动全市乡村旅游由观光休闲向度假生活转型。三是创建特色旅游小镇。鼓励汤山温泉小镇、国际慢城小镇等充分盘活存量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国家等级景区、度假区相关标准配齐公共服务设施,成功创建一批全市特色小镇和江苏风情旅游小镇。
3.区域合作
推行区域联动大旅游发展模式。一是深化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发挥南京都市圈旅游专业委员会平台作用,加快推进都市圈旅游服务一体化建设进程,推动旅游资源共享、品牌共享和服务共享,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开展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作。抓住苏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契机,加强与长三角旅游城市的联合与协作,实施旅游错位开发,实现区域内旅游热点城市共同发展与繁荣。三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坚持“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的理念,积极参与“高铁城市联盟”,设计高铁旅游产品,打响“乘高铁游南京”旅游品牌;加入丝绸之路旅游联盟,与沿线城市合作发展丝绸之路旅游,共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共同体。
4.产业转型
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旅游餐饮特色化。引导高端餐饮及会所餐饮向休闲餐饮转型,发掘郊区特色农家美食,将南京白局、白话等地方文化表演引入休闲餐饮,使旅游餐饮与旅游娱乐有机融合,增加旅游餐饮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住宿多样化。鼓励发展主题客栈、青年旅社、社会旅馆、特色民宿,开发汽车营地、露营基地等项目,满足游客个性化住宿需求;适度发展商务酒店,支持高星级酒店转型发展,引进国际酒店品牌,推动住宿业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经营。三是旅游商品市场化。培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快南京云锦、金线金箔、秦淮灯彩、金陵刻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研发,打响“南京礼道”、“城市游礼”等南京特色旅游商品专营店品牌。设立并完善进境口岸免税店,吸引奥特莱斯等国际品牌购物项目进驻南京,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提高国际旅游购物便捷度。四是旅游业态体系化。推动“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支持途牛旅游网等在线旅游企业与传统旅行社的合作互补,引导旅游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推广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水平。繁荣夜间旅游,在夫子庙、玄武湖、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大报恩寺、牛首山和其他有条件的景区推出旅游演艺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开放夜间旅游,丰富与完善夜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邮轮、游艇、游船、旅游房车、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5.市场营销
实施四大营销策略。一是新媒体营销,创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互动营销方式,提升南京旅游微博、微信的知名度、影响力。二是大活动营销,放大南京文化旅游节、秦淮灯会、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美食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影响力,完善“年年有创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节庆活动体系。三是精准化营销,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组合不同旅游产品,定期发布旅游新线路,建立客源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旅游精准营销水平。四是国际化营销,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国际旅游服务,通过扶持对方旅游产品、开辟对方旅游商品专营地等形式,共同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发挥客源地旅行商作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主要客源地设立南京旅游推广中心,实施营销代理制度,因地制宜推广旅游精品。加强与世界旅游专业机构和著名旅游传媒、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高产品开发、策划能力,提高南京的国际美誉度和知名度。
6.公共服务
深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升级南京智慧旅游数据运行监测系统,完善南京旅游信息基础平台,实现南京旅游网站PC端集群、手机WAP网站、手机客户端、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旅游微信等平台信息资源的同源互通;按照智慧景区标准对4A级以上景区、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重点乡村旅游区进行改造升级,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完善旅游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交通路况、气象、景区客流量、酒店床位数及入住率等旅游服务资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规范城市旅游导览系统、旅游标识牌建设,完成全市各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及机场、火车站等重点旅游窗口地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旅游公共信息全域化覆盖。
健全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完善3个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9个二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一批三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南京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建成南京环城旅游观光巴士体系,推进社区巴士、旅游直通车建设,形成以地铁、公交车、观光巴士、公共自行车、电瓶车、私家车等组成,串联各主要景区(点)、度假村、社区、地铁站的“无缝衔接”换乘系统。
推进旅游厕所建设专项行动,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0座以上,确保重点旅游集聚区、游览场所、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厕所的配套设施达到国家标准。设立和完善旅游厕所管理“公益岗位”、“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等机制,实现长效动态化管理。
7.质量提升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形成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执法机构,充实基层旅游执法力量,选聘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对旅游市场进行常态化明察暗访活动,打击非法经营、违反合同规定、欺诈游客、强迫消费等各种扰乱旅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营造安全、诚信、文明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安全宣传、培训和教育,加大旅游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深化旅游安全综合治理,完善旅游风险预报制度、旅游应急救援制度、旅游保险制度建设,全市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全部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安景区占旅游景区比重达到80%以上。扩大文明诚信旅游宣传覆盖面,倡导文明旅游、健康旅游方式,开展系列文明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建立旅游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发布和失信惩戒等制度,完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信用档案,全方位提升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开展景区、酒店、旅行社标准化示范工作,培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示范企业,引导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调整南京旅游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完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现场督办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区级旅游协调议事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完善产业考核制度,科学分解旅游业发展任务,明确单位责任,细化考核标准、考核机制和相应通报、奖惩措施,构建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指导产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
贯彻执行国家和江苏省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旅游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用地保障,研究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强化依法休假,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引导市民错峰出游。研究出台新一轮旅游发展政策,修订《南京旅游市场管理条例》,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南京市旅游发展基金,扶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旅游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灵活采用项目特许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引进更多社会资金和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南京旅游开发和建设。
(四)强化队伍建设
对接国家旅游局“万名英才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发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旅游职业教育中的带头作用,打造科学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健全旅游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施全员旅游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完成导游自由执业改革,完善“兼职导游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市导游员(领队)人身意外关爱险》、《南京市导游员救助资金使用办法》,落实旅游大巴“导游员专座”制度,加大旅游从业人员正面宣传,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专业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