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031/2017-00037 | 信息分类: | 卫健、妇女儿童、体育 / 宁政发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17-01-25 |
生效日期: | 2017-01-25 | 失效日期: | |
废止日期: | 是否修改: | ||
信息名称: |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 ||
文 号: | 宁政发〔2017〕18号 | 关 键 词: | 全民 健身 通知 |
内容概览: |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南京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省政府《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把全民健身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全民健身与青奥同行”计划,促进广大市民身体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
——市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3%,市民体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达到教育部要求。
——公共体育设施显著改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市、区两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部建成,郊区“新四个一”体育工程全部建成,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8平方米。
——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市、区两级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市级单项协会达44个,区级体育协会达207个。晨晚练健身站(点)达3500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2655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人。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以“百万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幸福工程”两大系列活动为主线,每年举办1200项(次)以上全民健身活动。
——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市、区两级市民体质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实现全覆盖,镇(街道)体质检测站点覆盖率达40%以上。全市每年免费为3万市民检测体质和提供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全民健身服务产业不断壮大。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7%,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显著增加,健身市场日趋规范,居民体育消费意愿明显增强。
我市全民健身事业还存在一些“短板”,突出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依然偏低;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并存,基层体育设施及其管理亟需提档升级;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程度不够;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足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需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健康南京”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健全体育健身市场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至2020年,建成优质均衡、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多样化、多层次体育产品与服务市场供给体系,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显著增强、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成为“健康南京”的靓丽名片。
——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国前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75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8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4%以上,在校中小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全民健身设施明显增多。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更加充足,布局更加合理,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5平方米,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建成10个体育公园、40个配建体育设施的城市社区“游园绿地”、14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40片足球场地,新增400公里健身步道。城市社区健身器材覆盖率和完好率保持100%。推进100家以上公共体育场馆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
——全民健身活动明显丰富。进一步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群众幸福感。市区体育部门和社团组织每年举办1500项(次)以上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各部门、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广泛开展多样化、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健身生活化。
——体育社会组织明显壮大。市、区体育总会作用更加明显,体育社团总数达400个以上,各类体育俱乐部1200个,团体注册会员2000个,个人注册会员超过25万人,单项体育运动协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镇(街道)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实现全覆盖。3A级以上(含)体育社团达到110个以上,2A级体育社团全覆盖。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达5个以上。
——体育健身指导明显加强。科学健身宣传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镇(街道)体质检测站点覆盖率超过6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5人以上,全市每年免费为5万市民提供体质检测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体育消费市场明显扩大。至2020年,体育服务业收入总规模超过500亿,增加值占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例达60%。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400亿左右。“体育消费券”推广工作逐步完善,依托现有体育场馆群,打造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设施
1.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民健身设施。完善城区全民健身设施四级框架,即: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区级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街道全民健身工程、社区全民健身点。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南部新城体育中心。完善郊区全民健身设施四级框架,即:区“新四个一”体育场馆、镇(街道)文体中心、行政村“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小篮球架等。
2.建设沿长江、秦淮河、明外廓—秦淮河、明城墙等“四大体育健身带”,环“紫金山—玄武湖”、“将军山—牛首山”、“金牛湖—大泉湖”、老山、栖霞山、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等“八大体育健身圈”。实施“体育进公园”计划,在公园、风景区、绿地、空置广场等融入体育元素和功能,建设40个“游园绿地”健身设施。重点打造玄武湖、中山陵、聚宝山、老山、金牛湖等“五大体育公园”。建设江宁区汤山温泉、高淳区桠溪慢城、雨花台区苏宁足球等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结合市政道路、河道和园林绿化建设,在滨江、沿河、环湖和公园、绿地广场、风景区等场所,有序推进健身步道和骑行车道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使用;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体育健身场馆;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将其改造成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3.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巩固推进镇(街道)文体中心建设。对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及时更新改造和提档升级,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开放,促进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二)健全全民健身网络
4.认真贯彻落实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加快推进体育社团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改革,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强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体育组织建设,发挥晨晚练健身点指导员的作用,积极引导自发性健身群体加强自我管理,转化为固定健身组织。加强组织引导,实现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
5.注重发挥现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通过专业等级培训、年审复查以及志愿者招募等方式,提升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积极吸纳医疗卫生专家、在宁高校教师、体育专业知名人士等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吸纳中小学体育教师、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等级裁判、部门工会和行业体育协会骨干成员、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健身达人等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新生力量。将区体育中心、镇(街道)文体中心打造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的联络点、活动之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三)扩展全民健身活动
6.充分发挥品牌赛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每年举办南京马拉松赛,打造“双金”南马。举办世界轮滑锦标赛、世界青年沙滩排球锦标赛、2018羽毛球世锦赛、2019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国际精品赛事,精心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发展前景好、常态化的精品体育赛事。支持各区分别打造“玄武登山”、“秦淮轮滑”、“建邺太极拳”、“鼓楼乒羽”、“栖霞龙舟”、“雨花台足球”、“江宁石锁”、“浦口户外有氧运动”、“六合篮球”、“溧水山地越野”、“高淳武术”等“一区一品”赛事,通过举办赛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激发市民体育热情。
7.继续办好“元旦健身长跑”、“全民健身日”、“泛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世界步行日”、“奥林匹克纪念日”等品牌全民健身活动,鼓励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运动会,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鼓励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园区开展常态化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一校一品”、“一企一品”、“一园一品”等特色健身活动品牌。传承青奥体育文化遗产,加强国际、国内体育文化交流。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城市外来人口等不同人群,开展趣味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8.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活动组织渠道的作用,激发社会体育健身组织的热情和活力。推进健身跑、健步走、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棋类、广场舞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深入发展。推动健身气功、龙舟、石锁、拔河、武术、舞龙舞狮、抖翁、风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加快发展。促进轮滑、骑行、帆船帆板、击剑、汽车、户外运动、健身操、啦啦操、航空航海模型、电子竞技、笼式足球等时尚休闲体育项目普及发展。
(四)促进全民健身服务提质增效
9.依托“我的南京”等手机APP和“南京体育网”、“南京全民健身服务网”等信息载体,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打造集场地预定、教练预约、自助体测、在线指导、活动推送、场馆电子地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服务平台,达到“健身场地更好找,健身教练更好约,健身活动更好玩,健身消费更放心”的效果。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更多时间和更低价格向市民开放,提升市民参加体育健身的获得感、满意度。办好“南京全民健身大讲堂”,建立健身专家库和讲师团,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市民健身健康素养,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方式。
10.在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融入体质检测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让全民健身活动更具内涵。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国民体质检测站(中心)作用,扩大免费服务人群规模。加强专业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建设体医结合的“亚健康运动干预”示范站。着力抓好玄武区、建邺区、六合区、溧水区四个“国家抽样点”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国民体质检测报告的标准化阅读指导服务,通过“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个人检测报告定制化指导服务。
(五)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11.坚持共享、普惠原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体市民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建设“健康南京”的主力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新城区、新市镇、郊区、农村地区拓展,向农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城市外来人口延伸,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12.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深入推动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球类、轮滑、游泳、健美操、啦啦操等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促使青少年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在校学生每天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以上体育活动达3次以上。抓好学校足球特色课程教学,推动市、区、校三级校园足球联赛、足球冬令营及国际、国内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动。营造青少年积极参与轮滑运动的浓厚氛围,选派优秀专职教练员到学校指导开展轮滑训练,力争至2020年,每区建成3—4所轮滑特色小学、1—2所轮滑特色中学。
13.更加重视职工体育,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建设职工体育设施、组织职工体育活动、完善职工体育服务、建设职工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职工体育制度化、常态化,丰富“职工之家”的体育内涵,办好各级各类职工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健步走(跑)、游泳、球类、武术、健身气功、棋牌、骑行、健美、瑜伽、广场舞、龙舟等职工体育项目和比赛活动,进一步改善在职人群体质。
14.积极加强老年体育服务,结合城市广场、游园、绿地、公园等配置门球、健身路径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设施。积极发挥各级各类老年体育社团作用,广泛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落实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低价开放的政策,强化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体质健康水平。
15.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落实国家无障碍设施规范标准,完善残疾人体育健身和康复设施,加强残疾人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各类健身活动,为更多残疾人提供体育健身服务,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
(六)积极发展全民健身相关产业
16.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政策意见,加快发展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继续探索“体育消费券”和医保健身“一卡通”等健身消费补贴机制,调动市民健身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7.鼓励体育健身企业连锁化经营,鼓励单项运动协会和俱乐部积极推广自行车、路跑、广场舞、轮滑、帆船帆板、赛车、马术、极限运动、房车露营等休闲健身项目。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商、经销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鼓励各类体育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渠道,扩大与体育消费群体的互动交流,挖掘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潜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计划的实施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体育主管部门在体育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上,加强统筹协调、事中和事后监管。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上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依法治体。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完善全民健身政策体系。各区政府制定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推进体育工作的机制创新、作风转变和效率提升。深入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打造顺应时代步伐、符合“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标准,适应新常态下广大市民需求的南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三)健全投入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拓展全民健身多元投入渠道,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工会等部门,广泛吸纳行业体育带头人,充实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积极吸纳大学生村官、体育教师以及各单项体育协会骨干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利用南京竞技体育人才优势,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水平。注重发挥南京科教优势,依托在宁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的组织力量和技术力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线队伍建设。实施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五)注重绩效评估。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采取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注重基层工作考核,切实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