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文艺、体育、新闻出版界别组: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南京消费新活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文化和旅游融合,着力提升服务品质,扎实加大空间载体建设,全面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南京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前年,南京市上榜国务院办公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督查激励地方名单,是全省文旅行业唯一得到督查激励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赋能作用,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努力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深化国际传播和交流合作,不断开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
一是持续发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修改完善《关于推进南京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筹备举办南京文化旅游节。开展重点文旅资源招商推介会,搭建数字技术与文旅场景应用的平台,探索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场景的现实应用。推进幕燕滨江风貌区“长江之恋”游轮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形成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智慧文旅、文化装备“智”造等4个优势特色数字文化产业品牌,壮大原力动画、艾迪亚、睿悦信息等本土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引进八点八虚拟人全链路、阿里云江苏总部等一批数字标志性项目落户。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78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34个。
构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文旅企业用好“苏旅贷”专项金融政策,3-6月份共推荐16家文旅企业入库。提档升级文化金融数字服务平台,持续优化文化金融“三进三送”服务,1-5月,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共对我市文化企业发放贷款198批次,金额9.91亿元。争创第二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对优质的文商体旅农融合项目,予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新场景。开展“花漾南京 夜泊金陵”2024年南京市夜间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现场发布了各夜间消费集聚区五月重点活动,推荐了夜演、夜展、夜游、夜市、夜娱、夜读、夜宿等特色场景内容。开通秦淮河西五华里沉浸式游船、外秦淮河观光游船、长江游轮夜游等水上项目。依托夫子庙、长江路、熙南里、新街口、百家湖等国家级和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延长游客在宁停留时间,突出文商旅体农特色,提升夜间文旅消费占比。
实施文化“小店计划”,上半年举办“极美南京 南京礼道——南京文化小店促进暨迎新春文旅消费季”活动,已累计1600家小店、超14万人次参与。发布文旅商品发展项目、校地合作项目,启动迎新春南京文旅消费季,发布百场文旅消费活动。举办第二届“爱在五月•南京文化生活季”大型文旅消费系列促进活动打造常态化、可持续的城市文化消费节日IP,进一步强化“艺术赋能商业,文化浸润生活”主题,现场发布了一批校地融合成果,为第二批艺术mall(载体)试点单位进行授牌推动文化文艺精品走进市民日常生活,打造全域联动、全时精彩、主客共享的文旅消费节庆品牌。
三是开展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玄武区深化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江宁区、秦淮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鼓楼金银街国际青年艺术街区、西城•夜未央活力街区、汽车后备箱集市等文商旅融合新型业态发展。协调推进秦淮河西五华里休闲街区、江心洲冰雪世界文旅项目、钟爱里游客服务中心、水木秦淮•长虹左岸项目、浦口火车站休闲街区等项目建设。推荐10个项目申报2024年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项目,南京科举博物馆及周边配套(二期)、南京水木秦淮・长虹左岸艺术街区等4个项目已入选省级重点文旅产业项目。
四是文旅产业多维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城市近郊资源禀赋,立足旅游、体育、康养、农业、田园、休闲等功能定位,增加乡村民宿、旅居集散基地等旅游居住设施,提升城市近郊旅游消费体验,拓展投资消费增长新空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建设,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推进等级民宿创建,成功创建甲级民宿2家,乙级民宿7家,数量位居全省领先。配合开展了2024江苏乡村足球嘉年华举办。
以“南京礼道”为品牌抓手,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剧院剧场、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文旅场所开发南京特色IP的文创产品、非遗工艺品、旅游用品、农副土特产品、工业旅游商品等旅游产品体系,推出上万款富有南京特色的本地原创产品,丰富文旅消费市场选择。目前,全市已命名授牌42家特色文旅商店、21家特色文旅商品研发基地、3家特色文旅商品街区。
五是积极推进演艺市场融合发展。实施《南京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意见》《南京市促进演出市场消费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举措,实施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全力构建“政府主导推动、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源参与”的演出市场培育和发展格局,打造“演艺之城”。积极引进并落地首演、首映、首秀等优质文化项目,丰富戏剧节、音乐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推出各类沉浸式演出,吸引游客跨区域观光旅游,带动餐饮、酒店、购物、景区等产业发展。2024年上半年,已完成2批次剧目评审工作及1批次展陈评审工作,评选出政府补贴剧目28部50场及政府补贴展陈4个414天;共演出补贴剧目35部71场,票房约3300万元,观演人次约7万人。着力推进“跟着演出去旅行”品牌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各大中型专业剧场剧院10余家,小剧场数量111个。2024年上半年,已举办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38场,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消费比例超过1:14.8。
六是精准定位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博物馆+”,持续释放消费动能。加强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阐释,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创造文旅商体消费新热点。我市国家一级博物馆已增至7座,居全省首位。“看展览学非遗”活动被评为首届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古都遗产——明都南京知多少”“织造有戏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研学”获评“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推出夜游、夜演等融合项目,《甘宅雅韵》光影秀、沉浸互动戏曲剧目《金陵•王府往事》等成为南京夜游演艺的“新名片”。组织推出特色社教、研学、夏令营等,博物馆及其IP衍生产品成为拉动我市文旅消费人气的重要一环。
七是以创新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推出达摩光影秀、长江元宇宙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新场景,“长江传奇”游轮、“梅钢滨江工业生态走廊”等文旅融合新项目。推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南京喜事》《心印•中华门》等特色沉浸式体验项目、大报恩寺“元宇宙”空间等数字文旅场景,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和“方橙市大侦探”等创意演艺产品。举办南京新剧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逆转未来》荣获“2024南京新剧荟新萃奖——最佳剧目奖”。打造“金陵小剧场”品牌,全市小剧场数量已达107个,成为别具特色的城市文艺地标。推进南钢工业旅游区、梅钢工业旅游区等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参加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南京文旅全美深度合作推广项目签约;组派企业参加2024年香港国际授权展。分批在全市旅游景区、度假区等重点场所增设外卡POS机、外币兑换点(ATM机),推进国际化建设。
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正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文商旅体各个要素的优化组合,还未达到协同高效的水平。我市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新生业态的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对经济拉动的显性效应还不够突出,“人气”没有完全转化为“财气”。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商体农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科技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务实推动“旅游+”和“+旅游”,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
为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我市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充分激发消费活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力争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助力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开展力度:
一、立足极美南京,打造具有头部效应的高品质IP
1.突出人文气质,擦亮“文学之都”。进一步聚焦文化遗存及文学积淀,发挥“文学之都”名片效应,有效整合城市文学遗珍、遗址、遗迹,活化、更新、打造一批文都新空间,定期举办“文都世界行”“南京文学季”等活动,项目化开展文学之都的IP落地工作。汇集“文学之都”数据资源,深化“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建设,提升文学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平。打造一批有“文学之都”属性的演出、展览、文学作品等,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识别性的文商体旅项目,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2.发掘宝藏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政府补贴形式,支持博物馆、展陈机构策划、打造、引进一批品质展陈消费项目,提升南京博物馆“注意力经济”。充分利用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资源,引导和支持各博物馆利用空间优势和馆内藏品,打造一批“精品特展”项目,推出江宁织造府“数字红楼”等一批数字体验项目。推动非国有博物馆提质增效,鼓励云锦博物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德基艺术博物馆等拓展市场服务、提升综合效应。策划、引进一批高品质展陈项目。全力支持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西街、薛城遗址考古工作,推动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加强明孝陵、明城墙、海丝遗址等保护利用,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打响世界级文化遗产“宝藏南京”品牌。设计一批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扩大博物馆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着眼演艺之城,打响“南京有戏”。安排专项资金,以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演出机构和场馆充分利用南京演艺场馆资源、综合配套能力、良好市场氛围等比较优势,引进一批头部演出剧目。增加戏剧节、音乐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吸引更多首演、首映、首秀等优质项目落地南京,形成虹吸效应。全力推进南京“小剧场”体系建设,促进演艺空间加快覆盖商业区、生活区、产业园区以及旅游景区,推动演艺市场与居民生活深刻交融。支持“金陵王府•夜瞻园”“金陵小城”“秦淮戏院里”等沉浸式演出,鼓励景区、文博场馆、文化街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创作情景剧、音乐剧、脱口秀、魔术秀等多形式旅游演艺。在文旅融合中探索新路径,办好森林音乐会、咪豆音乐节、长江潮音乐节、大学生音乐节等活动。
4.放眼青春南京,展示“科教名城”。积极整合盘活院校建筑载体资源,进一步推动高校向社会开放,让市民游客便捷触摸院校的名楼、名馆、名景观。鼓励和引导在宁高校与文商体旅开展广泛合作,以共举、共建、共创等形式促进高校成果在宁落地转化。鼓励在宁高校,利用特色学科、实验室等资源,设计开发一批精品研学课程,打造“研学校园”特色线路。鼓励和引导在宁大学生参与文商体旅各类活动,通过短视频、美图、美文等方式记录南京、参与南京、代言南京。鼓励举办“大学生戏剧节”“大学生音乐节”“大学生赛艇公开赛”“大学生文创大赛”等品牌文体活动,打造“青春校园”特色IP。
二、紧扣城市特质,拓展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消费场景
1.做强“夜泊金陵”,提振夜间消费。科学规划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支持在成熟的商圈、街区、景区、园区,合理利用水岸、江边、湖畔、校园周边,打造夜间消费新场景。组织商场、街区、文博场馆在假期和国庆、跨年等节庆时段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增加游客在宁停留过夜天数。不断丰富高端品牌酒店、文化主题酒店、休闲度假酒店、精品客栈、房车帐篷营地等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形成西城夜未央、悦动新门西等一批“夜健”集聚区。支持各区选择具备条件的商业综合体、街区等,规范设置商业外摆点位,增加城市“烟火气”。保障南京重大文旅活动夜间亮化,优化夜间城市亮化地段和时段,点面结合勾勒城市夜间景观,推动形成一批特色夜间景观集聚区。丰富夜游活动,增加内秦淮河西五华里、外秦淮河和长江夜游。
2.培育“艺术+”,推进商业提质。继续培育“艺术+”文商体旅特色品牌,引导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引进艺术展演、时尚路演、文创集合、影视电竞、体育赛事等优质文体旅项目。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和存量空间提档升级,在夫子庙、门东、小西湖等片区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推出一批互动消费新场景。通过“文化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方式,加快推动三七八巷、科巷、能仁里等农贸市场的提档更新,再造一批“网红菜场”。引导环南艺、1865等文化产业功能区向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相结合方向转变。支持建设一批文商体旅融合创新综合体,搭建秦淮文化、六朝风貌、城南记忆等主题体验式消费场景。对于积极参与“艺术Mall”“艺术街区”“艺术商圈”建设的市场主体,按相关政策给予资金奖补。
3.提升绿都效应,释放古韵今风。进一步保护和织补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貌,凸显古今辉映、山水城林的城市形态,打造适宜城市漫步的人文街巷。重点挖掘绿色资源富矿,推进明孝陵梅花、朝天宫玉兰花、鸡鸣寺樱花、午朝门绣球花、颐和路蔷薇花、钟山梧桐树、栖霞山枫叶等形成地标性人文景观,以自然与建筑的相互织补,打造“金陵花朝节”“金秋梧桐季”等文旅活动。依托名山、名湖、名泉、名园、名寺等南京山水城林特色资源,注重人文内涵表达,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商业功能配套融合。
4.活化历史遗存,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推动特色建筑、工业遗存、典型民居、传统街巷的“针灸式更新”,对建筑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保护与发掘,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工业遗产进行风貌复原、场景还原,运用数字化新技术等开发新功能和新业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中山码头、幕府山五马渡码头、浦口火车站等一批老码头、老车站的更新升级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颐和路、小西湖、甘家大院等一批历史建筑风貌区的配套提升,规划设计一批符合城市气质、特色鲜明、风雅人文的CITYWALK精品路线,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绽放时代新韵。
5.深挖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将乡土文化、民俗非遗融入乡村旅游,打造最美古迹乡村、非遗乡村、文艺乡村、美食乡村等特色乡村。依托乡村资源特色,推出乡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乡村体验新业态,提升乡村传统民俗节庆、赛事品牌(嘉年华、休闲农业精品、苏韵乡情等),支持古镇老街、传统村落保护性利用。挖掘美丽乡村内涵,将乡村传统工艺、民俗节庆、风物人文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民宿文体体验。深化星级酒店与民宿村结对共建机制,提升民宿服务品质。推进乡村民宿与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项目的融合,广泛开展“村赛”“村超”“村晚”等活动。培育和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和重点村。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注重科技赋能,打造符合现代客群需求的优质红色旅游产品。
6.优化节庆资源,打造城市活动。谋划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以提升重点活动能效为目标,整合现有高品质活动资源,推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活动和赛事。遵循“文商体旅相融共生”的思路,充分激发特色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整合文商体旅优质资源,协同发力提升“南京马拉松”赛事品牌影响力及含金量。举办南京梅花节、森林音乐会、纳凉美食节、文博之夏、温泉文化旅游节、新街口跨年夜等文旅活动。支持在宁举办具有流量虹吸效应的大型会展、大型活动等,做好服务保障,提升活动的综合效益。
三、狠抓关键环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强化项目带动,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提升钟山风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景区的品质和影响力,大力推进玄武湖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支持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科举博物馆二期、江心洲文旅项目、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整合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江宁园博园等资源要素,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支持建设长江游轮母港,推进省际游轮发展,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枢纽城市。加快新街口、河西元通等商圈能级提升,打造国金中心、金陵中环、德基世贸中心、华贸中心等商业新地标。以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2.激发创意赋能,做强“南京礼道”。以“南京礼道”为品牌抓手,以资金奖补为引导,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剧院剧场、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文旅场所开发南京特色IP的文创产品、非遗工艺品、旅游用品、农副土特产品、工业旅游商品等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文旅“小店计划”南京品牌,继续命名授牌一批南京特色文旅商店、南京特色文旅商品研发基地,支持组织“南京礼道”系列文创产品大赛,在艺术Mall、机场、高铁车站、游轮码头、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景区等地优化设置“南京礼道”等特色旅游商店。在现有商店与研发基地评定工作的基础上,推进“文创+”“+文创”相关工作,促进产业链延展;围绕演出、展陈、书店等新兴“文创+”业态,对常态化文创市集、系列IP原创产品、场景文创产品等项目进行奖补。
3.推动数字赋能,促进消费提质。依托优势科教资源,发挥南京数字产业的前沿阵地和核心引擎作用。强力推动5G、软件开发、AI/AR等优势技术在南京率先落地应用。引导互联网头部企业及创投资本,带动本地服务业企业开发更多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化场景,加快培育数字消费新热点。提升传媒出版、游戏研发、数字体育、智慧文旅等产业能级,推进元宇宙、数字版权、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触觉渲染、柔性感知等具有较强属性的文化前沿技术,探索合作打造数字文商体旅场景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我市在影视与融媒、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电竞、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文化装备、数智文旅、演艺体娱、网络视听等十大重点领域的融合协同发展。
4.打造匠心南京,活化非遗创新。加强秦淮灯彩、古琴艺术、云锦织造、金陵刻经、南京剪纸、十竹斋饾彩拱花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扩大“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影响力,扎实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加快推动灯彩、云锦、陶瓷、雨花茶等传统非遗工艺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非遗工坊、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针对不同群体开设多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非遗旅游体验项目,配备专门人员,给予固定经费支持。致力于探索“非遗进景区”,将原本深藏在博物馆,或是隐于乡间的非遗项目,有机融合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各个环节中,让市民游客“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
5.着眼立体传播,加强宣传统筹。有效整合文旅、体育和商业活动的宣传推广资源,构建一体化融合宣传格局,联合举办有关文商体旅全业态推介会、招商会、消费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宣传推广精准性,扩大宣传覆盖面,全面提升文商体旅深度融合行动的影响力。强化网络思维,加强策划统筹,制造流量话题,积极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可视化传播平台和手段,积极整合央媒、省媒资源,营造良好传播氛围。以奖励、补贴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类优秀视觉产品征集、评选活动,引导网络达人、社会自媒体积极参与,培育网红城市导游、讲解员和旅游博主,向世界讲好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南京故事”。依托“南京消费发布”宣传矩阵,策划购物潮玩、宝藏美食、文商旅创、时尚运动等宣传主题,打造南京消费的标志性名片。
6.强化要素保障,统筹资源调度。逐步建立文化旅游、体育、商务、贸促(会展)等部门和各区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民间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统筹调度和配置各类资源,在交通、安保、低空飞行器管理、街区景区开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精简活动审批流程,提升审批备案效率。加速完善国际便捷支付和语言支持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做好文商体旅产业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和扶持方式,加大对文商体旅融合项目的奖补力度。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持续做好文旅数据的归集、共享服务。持续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建立文旅行业领域数据专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促进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的融合使用。鼓励各区根据区域实际,加大对文商体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支持。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文旅行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