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430号提案的答复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4-07-23 15:21 来源:市工信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李中兵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后印发《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链主动布局发展和重点打造。20229月,工信部复函省政府,支持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为江苏唯一、全国第9个获批城市。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强市未来产业新赛道之一,呈现发展加速起势、业态加快拓展的良好局面。提案提出“夯实人工智能底层基础,把握AIGC风口机遇”“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加强本土人才梯队培养升级”等四方面建议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对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夯实人工智能底层基础,把握AIGC风口机遇

    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机遇,需夯实算力、数据、基础大模型等基础设施和平台,发力应用打造行业大模型。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了麒麟南京智算中心、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智算基础设施,麒麟南京智算中心去年6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江苏省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电信、移动等运营商以及腾讯等重点企业也正在我市积极布局建设智算中心。2024年,我市共安排86个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913.54亿元,为人工智能产业夯实底座。从建设领域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19个,总投资320.41亿元,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项目9个、新技术基础设施项目5个和算力基础设施项目5个;融合基础设施项目41个,总投资169.02亿元,包括城市治理设施项目15个、智慧能源设施项目19个和产业应用设施项目7个;创新基础设施项目26个,总投资424.11亿元,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0个、科教基础设施项目4个和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项目12个。大模型方面,目前,我市已有超20家单位发布了大模型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医疗、交通、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涉及自然语言、图像等模态智能生成。其中,出门问问以“序列猴子”大模型为底座,构建了丰富的AIGC产品矩阵,完成了港股上市;硅基智能“炎帝”大模型入选赛迪四川发布的2024中国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企业综合竞争力20强榜单(全省唯一);3款产品完成备案,包括华为软件的智慧助手(小艺)大模型、硅基智能的炎帝大模型、有零科技的启真大模型。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建设各类人工智能平台,一是加快智算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麒麟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提升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加快中国电信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等项目布局建设,形成规模算力供给。二是打造高端平台,推动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南京市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图灵研究院、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三是推动百度、科大讯飞等重点企业在我市布局,跟踪关注重点城市、龙头企业、科研高校院所、重点央企的发展动向,围绕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大模型备案企业,持续开展算力招商、场景招商,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落地。

    二、关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加强本土人才梯队培养升级

    近年来,我市以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以推进落实“人才强市25条”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产才融合发展。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以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 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人才强市25条”),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创新载体、产才融合、合作开发、服务生态等5个专项提升行动,配套完善38项实施细则,实现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和公共服务全部向高校院所开放,并专门增设支持高校院所学科发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紧扣产业强市目标任务。制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对人工智能等我市“2+6+6”主导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专项奖励,进一步提升产业对人才吸附力。二是统筹人才引育留用。联合社会力量,积极链接猎头机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引才荐才资源,推动与高校院所人才共引共育,联办“南京人才日”、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组织“海外青年学者看南京”活动,用好400万海外校友资源,开展引才荐才工作。强化人才资源供需匹配,设立专门资金支持高校院所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育,引导毕业生留宁发展,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高质量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鼓励高校院所立足发展和产业实际,联合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定向培养。设立500个市级事业编制“周转池”,优化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已累计向近2.3万名人才发放奖励约3.8亿元。三是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地图,深化与中科院系、省产研院等大院大所紧密合作,推动优质项目、人才资源、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加速集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重大创新平台攻坚突破卡脖子难题,跨区域跨体制调配人才,组建50家市级人才攻关联合体和创新联合体,入选首批省人才攻关联合体10家,占全省近四成。建立7条产业链科技镇长团,累计接收11批团员共721人,促成校地、校企签订2000多份合作协议;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引导人才投身重点产业发展。

    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做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引进培育。一是推进产才融合,推动高校院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推进面向产业应用的科技研发、原始创新,聚焦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用好人才攻关联合体、双聘、兼职等机制,开展有组织、建制化的科研攻关。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龙头企业与在宁高校、科创平台联合建设大学创新港、合作培养人才。二是完善支持机制,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提高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例,把人才资金更多投放在人才发展、团队建设上。赋予符合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人才举荐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定。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导向,尊重人才的智力成果,优化薪酬激励、科技贡献奖励等制度,做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编制“周转池”。三是支持在宁高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本地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人才实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实行定向培养、订单班等特色培养模式,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有效对接,争创国家级产业人才平台(基地)。承接举办各类高质量、高规格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助力招引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持续组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评定,畅通专业人才职称晋升细分通道。

    三、关于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环境,加强人工智能原生应用领域的企业培育

    为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大模型发展,今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1+1”文件,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算法、算力、数据、应用等核心要素,提出实施算法创新强基行动、算力支撑提升行动、数据汇聚共享行动、AI+应用示范赋能行动、生态提质升级行动五大行动18项任务,以及包括支持算法创新突破、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四个方面12条措施,涉及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招引、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同时,上半年我市还发布了《南京市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及《关于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数据资产登记暂行办法》的数据要素“1+2”文件,构建起了人工智能全方位政策体系。其中,在企业培育方面,我市共有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2家、培育独角兽8家、瞪羚企业6家。成立了独角兽瞪羚企业服务中心,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咨询讲座、技术交流、产品对接等活动,持续推动企业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独角兽瞪羚企业融合创新。

    下一步,将落实新近制定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文件,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企业引培上下功夫。瞄准具有“头雁”效应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细分领域地位突出的独角兽初创企业,重点引进区域型总部和功能性总部,优先匹配算力、数据、场景等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在宁央企资源,持续招引央企总部及数字科技等二、三级子公司落地,鼓励企业AI化转型升级。紧盯强链补链延链关键环节,加大人工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智能终端等产业项目招引力度,不断提升招商质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优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方法,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打造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

    四、关于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方阵,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当前,AI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实现迭代升级。近年来,我市围绕电力、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以及制造、能源、文旅、卫生等领域持续挖掘发布了一批示范场景和案例。共有115个产品和方案入选“江苏省人工智能优秀应用解决方案和融合创新产品”。今年3月,举办了南京市推进算力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暨人工智能优质应用场景发布会,聚焦“AI+工业”“AI+电力”“AI+交通”“AI+医疗”“AI+信息消费”五大领域,集中发布南钢集团、扬子石化、南京供电公司、鼓楼医院、文投集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共18个优质应用场景。近期,还启动了“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场景征集活动。

    下一步,将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牵引,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制造、能源、文旅、金融(科技)、交通物流、医药卫生、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领域,每年遴选发布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重点行业部门、市属国企带头开展“人工智能+”专项行动,主动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产品应用推广,将行业专用大模型、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示范特色产品或解决方案等优秀人工智能产品,列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纳入首版次软件、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录予以支持推广。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