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符妮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南京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着力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构建“三专三全”(专业人员、专职队伍、专门管理、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学生身心健康工作队伍,全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1.加强专职心育教师配备
2022年,印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合理核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量、畅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通道、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政策要求。2023年,印发《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全链条建设“八项重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心育教师“专职专业”配齐建强行动。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健康南京”考核、市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等。目前全市中小学均配有专兼职心育教师,其中专职教师近600名,2023年新增100余名。
2.提升心育教师专业能力
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共培养高级心理辅导师0.14万名、中级心理辅导师1.6万名,3.2万名教师接受12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班”培训。健全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每年组织心理赛课,提升心育教师教学水平。设立“南京市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员,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研究与专业指导。
(二)健全全员关爱体系
1.推行“全员关爱导师制”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中小学全员关爱导师制,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做导师”的学生心理关爱机制。学校组建班级导师组和特需学生导师组,对一般学生,“1对多(1位导师联系数位学生)”建立班级结对关爱机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员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等为主体,“多对 1(多位导师联系1位特殊需求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干预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关注呵护。
2.提升全体教师关爱能力
研制《南京市中小学全员关爱导师制实施职责与要点》,明确导师职责及“五熟悉”“五必谈”“五鼓励”“五上报”“五记录”共25个实施要点,引导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家长的“育人伙伴”,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协调发展的四维关爱体系。分级分片组织“全员关爱导师制”工作区、校负责人及“首席导师”专题培训与交流研讨。
(三)完善预警干预机制
1.织密预警网络
研制《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综合普测系统》,印发学生心理档案模板,要求全市中小学采取每年定期普查、特殊时期重点排查、教师日常观察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风险等级和问题类别分层分类实施学生心理筛查与建档。建立“日观察、周汇总、月研判”机制,推行学生“心理气象员”制度,完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心理预警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动态、全链条管理。对普测发现有异常倾向、有自伤自残或离家出走经历、家庭环境特殊、遇到重大变故等重点关注学生实施“一生一策”跟踪辅导。
2.关注重点时段
在开学季、考试季、节假日前后等重点时间节点,通过致全体学生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组织专题讲座与团辅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心理适应,通过开展全体普测与重点排查、师生一对一谈心活动、家访等形式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通过上线家庭教育视频课程、发布家庭教育温馨提示等形式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连续实施“中小学开学前后心理关爱十件事”,被省教育厅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3.做好咨询服务
打造市-区两级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通过面询、热线、QQ、进校园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全市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全天候免费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年均接待面询2500人次、接听电话12000例。先后开展“合格心理咨询室”“合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建认证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规范设置心理辅导场所,配备专人管理,安排有心理专业资质的教师值班,每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不少于10小时,并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开通电话热线等形式进一步畅通学生心理咨询渠道。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配备,力争到2025年,市、区教研机构配齐专职心理教研员,所有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1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按照师生比 1:500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分层培训体系,市级重点面向各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区级重点面向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校级面向全体学科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者与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能力。
(三)启动“记忆育心”研究与实践,指导学校关注学生人格养成的过程体验,开展“专门学科+全学科”“专门场所+全场域”“专职教师+全员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有设计的记忆培育全体学生的健康心理。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7月24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