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29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快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新增长极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9 14:22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李长征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新增长极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提案立足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实际,紧扣创新港重点围绕实体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的定位,直切要害分析创新港发展难题,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加大产业扶持、完善基础配套等四条建议关乎六合科技创新港发展核心问题,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六合科技创新港总体情况

    六合科技创新港是全市“巷港湾园”创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时期六合区破解发展瓶颈、抢抓创新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2021年正式启动产业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以来,全力推进“一港两城六片区”建设,创新港建设受到省市领导高度关注,省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考察调研,创新港被写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省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创新港开局破局的关键转折。

    (一)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势能充分聚合。

    一是全力推动创新港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创新港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高新区为推进主体,统筹推动一体化运作,强化和高校合作沟通,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合作机制。二是优化完善创新港政策体系。结合工作实际,完善修订议事规则、资金管理、项目论证、绩效考核、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积极兑现创新港过渡期项目有关政策支持。三是充分激活创新港产业基金。注册成立南京六合创新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同时合作推进南京和熙合美产业发展基金和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协同并存、错位互动良好格局。

    (二) 聚焦空间布局升级,创新载体加速建设。

    一是空间规划持续完善。雄州片区图则调整加快进行,龙袍片区纳入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范围并上报审批,“501科创产业带”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暨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编制,片区功能业态有效优化。二是载体建设有序推进。S501沿线150多万平米科创载体加快出新,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项目启动建设,3、4号地块部分楼栋已出正负零;六合智创城主体完工,专项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预计近期建成交付。三是重大项目平稳入驻。南京航空航天产业园(六合科技城)正式投用,南航首批项目顺利搬迁入驻并正常运转;园区首批四栋载体统一装修正式启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装修完毕并实际入驻

    (三)聚焦校地央企联动,创新资源向心集聚。

    一是央企校地高频互动。六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分赴中国商飞、通用技术、中航西飞等央企开展合作洽谈,并邀请相关领导来六考察。服务保障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2023高端数控机床创新论坛等活动顺利召开。二是重大平台加快集聚。成功引入包括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大创新平台4家、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4个;通用技术集团入股江苏航浦国创复材研究院有限公司,正积极申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创新中心;中国商飞分别与南航、六合区共建的大飞机研究院、大飞机创新谷江苏分中心均将落地六合。三是高端人才相继落户。坚持引育一体、双向发力,目前创新港已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30余名,其中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11名、省级人才6名及市级人才超20名,其他人员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博士学历人才40名。

    (四)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创新产业形成优势。

    着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累计与南航、南信大合作签约、落地科创和研发产业类项目53个。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智能创新研究院项目部分产品已实现销售300余万元。众合航空与唯宇智能装备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无人机复合材料机器人自动化制造系统研发。瑞为新材料公司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获社会资本两轮6000万元融资,估值达3.5亿元。

    二、对提案关切问题的答复

    (一)加强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聚力产业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工作。

    1.坚持高点定位,做好统筹谋划。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等工作,研究制定《南京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体系架构和具体举措。

    2.紧盯目标任务,抓好落实推进。围绕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南京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年工作要点》,聚焦校地融合、创新策源、人才培养、产业集群、区域协同、生态优化等6个方面,细化形成79项年度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推进、项目化管理、责任化落实。

    3.强化省市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近两年,我市组织召开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省市恳谈会,相关部门就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区域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会商,形成了省市联动、一体推进的格局态势。

    4加强制度完善,推进项目落实。一是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硅巷和创新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支持创新港承担单位推动项目纳入国家、江苏省、南京市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发展规划,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创新港内申报单位政策倾斜。二是鼓励六合科技创新港深化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积极引入学校资源。三是探索支持紫金山集团采用“拨投结合”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港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和紫金山集团进一步深入交流开展合作。我市已组建300亿元的产业引导母基金,其下市级科创基金2018年以来累计合作子基金规模1345亿元,已投资实体项目1459个,投资额702亿元。投资南京的项目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3家,高新技术企业238家,独角兽、培育独角兽企业88家,瞪羚企业33家,投资于初创期的项目192个。鼓励创新港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市级相关基金深入合作,促进企业发展。

    (二)优化空间布局。

    1.构建创新空间格局,纳入在编国土空间规划。在六合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建设具有特色的六合科技创新港,依托501高等级公路-仙新路过江通道集聚科技创新港、六合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打造501科技创新带,融入南京市构建“一心两带、双核多点”的创新空间结构,打造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北部新增长极。

    2.强化产业引导,启动501沿线产业布局规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501科创产业带发展2+2+1创新智造产业体系,以航空航天和新能源为两大创新引领性产业,以智能制造装备和新材料为两大创新支撑性产业,以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创新赋能型产业。在产业空间层面,将形成一心创新先导、两区创新延展、多点支撑生产的格局。围绕产业科创港雄州片区打造灵岩山大孵化器,对标一线城市科学城,提供创新策源、转化加速、量产智造全流程所需的各类载体、服务、平台,满足创新成长梯度和产业化发展梯度,满足各类团队、企业创新不同阶段的诉求。围绕龙袍新城和金牛湖度假区打造一南一北两大创新社区,其中龙袍新城是南京九大新城之一,工业用地成片使用条件最为充分,与南京经开区隔江相望,未来将重点承载六合区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尤其以新能源、航空航天为主;金牛湖度假区已获批国家EOD项目,凭借优越的蓝绿资源,未来将打造成为南京北部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

    3.制定用地政策,指导产业用地利用。市规划资源局会工信部门拟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方案(修订)》(宁政发〔2023〕36号),从保障创新项目用地计划、合理确定规划指标、产业准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指导。同时,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模式,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保障产业项目用地指标, 通过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进行“双合同”管理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明确不同供应方式的租赁、出让价格,确定产业用地续期方式及价格,明确出让、租赁土地“同权”,鼓励高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加强产业用地转让管理。切实发挥在资源要素配置、用地政策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为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提供利好和支撑。

    4.前瞻考虑,编制及修改控详。一是启动创新港雄州片区NJJBa050-05、06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NJJBa050-12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等项目,并取得市政府批复,优化片区用地布局,增加产业用地,保障产业项目落地。二是推进创新港(龙袍片区)控详编制,充分衔接南工职大和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建设需求,提高项目落地的可实施性,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市规委办会议审查,待报市规委会审议。三是主动对接南师大,结合校地沟通情况,提前开展相关控规图则修改的前期研究工作。

    5.预留用地,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市规划资源局指导六合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创新港周边及501沿线合理布局一定量的乡村振兴产业用地,作为未来沿线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发展载体,助力乡村振兴。其中,雄州街道各社区村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编制,龙袍街道龙袍新城、楼子、平原社区村庄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6结合建设时序,编制成片开发方案。目前,在创新港及501沿线,已完成新城雄州中心区、新城马营和骁营片区、新材料产业园片区、台商产业园及周边、龙袍新城等6个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并获得省政府批复。后续市规划资源局将配合地方政府提前谋划,继续推进成片开发方案编制,为创新港片区的产业类、经营类用地的征收提供保障。

    7保障项目落地,开展土地征转用工作。市规划资源局围绕六合科技创新港近期建设需求,高效推进征地供地工作。2023年已完成南航一期、万洋二期等项目征地工作,总面积约200多亩,为南航科技创新港落户六合、进行产学研转换、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空间载体。

    (三)加大产业扶持。

    1.江苏省产业支持举措2023年,省政府发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围绕大飞机、“两机”及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机、箭、星、船、器” 重点领域和沿沪宁重点区域,系统推进自主创新、强链补链、企业培育、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建设,对批复建设的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初期3年内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2.南京市产业发展情况2023年,市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专班落实产业强市行动计划要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七个一”工作机制初见成效,全市共签约落地亿元以上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121.32亿元。25个在建项目均按时序推进,重点企业梯度培育,产业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秦淮、雨花、江宁、浦口、六合等重点板块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年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产值610亿元,同比增长31%。

    3.六合区产业推进情况六合区将航空航天产业纳入全区“3+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投促局牵头的航空航天产业工作专班。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智库作用,编制《六合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区领导多次带队开展专题调研,有力推动全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作为航空航天产业主阵地,聚焦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抓创新,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产业强区、特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着力推动融合发展。2023年,新增签约项目8个,在谈项目16个。

    (四)完善基础配套。

    1.加快501省道项目建设。501省道六合雄州至西坝港区段改扩建工程(以下简称S501项目),起于雍六高速通江互通北侧龙池路交叉口,向南沿老路改造,经080单元(新材料产业园)后,进入瓜埠镇区,向南跨越滁河后,与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交叉,进入龙袍新城,终于化工大道,全长约15.491km,设计速度80km/h,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中间预留9米中分带。项目总投资约29.05亿元,根据2018年第77期《市委办公会议纪要》,除省市补助外,剩余资金由江北新区、六合区筹措,按7:3比例分担。我局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代建。

    2023年8月4日,项目取得了建设用地批复,正在全面推进工程实体建设。因该项目为老路拓宽改造,对现状双向2车道改造成双向6车道,施工期需要保障社会车辆正常通行,需分阶段、分幅组织施工,相较新建项目所需工期长。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大人员、设备等生产资料投入,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力争2026年9月底建成通车。

    2.加强考古力量勘探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为保障市重大项目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项目建设,市文旅局加强考古力量,加快文物勘探进度,以最短时间完成了文勘工作,在2#地块内发现140余处古文化遗存。随后组织专业队伍,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重要遗存。2023年11月24日组织召开了“南京六合区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2#地块(龙虎营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遗址对于探索长江下游先秦时期历史进程具有突出价值,建议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确定整体布局与面貌。为加快考古工作,市文旅局立刻增强现场考古队伍力量, 2024年5月上旬完成了地块发掘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工作,并确定了发掘区域外重要遗存范围和数量。2024年5月16日组织召开“南京六合区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2#地块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专家咨询会”,专家组充分肯定重要遗存的学术研究价值,建议进行全面揭露发掘,选取代表性遗存进行重点保护。随后迅速落实各项考古工作,加快现场工作进度,加强学术研究,积极与各方沟通协作,保障考古工作与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以服务六合科技创新港项目落地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推进效率、提升建设效能、增强示范引领,积极推进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稳步发展。

    (一)强化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充分发挥市级专班统筹抓总作用,逐月分析产业运行情况,高位协调矛盾困难,及时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和卡点。二是加强上下联动。围绕大飞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同国家、省相关部门联系,积极承接上级战略规划布局。三是加强产业招商。以中国商飞、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航空航天领域央企集团为重点,会同重点板块强化沟通对接,争取央企集团更多资源落户南京。

    (二)加大重点企业培育。一是强化大飞机配套企业培育。积极推动本地更多上游企业进入C919、C929国产大飞机供应链体系。二是强化低空经济重点企业培育。引育低空航空器知名企业参与南京低空产业建设,挖掘优质低空场景应用项目。三是强化商业航天企业培育。深化与中网卫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合作,引导本地优质企业参与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科技专项。

    (三)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一是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南航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建的重点实验室落户六合,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二是加快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国商飞-南航大飞机研究院”和“大飞机学院”,推动中国商飞创新谷江苏分谷建设,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推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升“一中心两平台”管理服务功能,开发低空领域优质应用场景,推动试验区无人机产业集聚,打造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

    (四)赋能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方面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供需对接、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促进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合作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对产业的牵引作用,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导入,积极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链,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园规划建设。

    (五)推动校地企深化融合。探索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港“大学+企业+园区”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入驻签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等建设及深度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