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56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进一步建强用好“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4 09:52 来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杨白英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建强用好“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是国家人社部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印发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南京市从2023年正式启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布局建设100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对建成并通过验收的站点给于每家1万元的补贴。2023年,全市已建成45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24年我们建设再提速,力争全年再建55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前1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7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0.86万人。

    一、科学选址精心打造。一是贴近需求选址。按照“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的建站原则,充分依托现有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升级打造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打造新站点。全力推进在社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基本就业服务;针对环卫工、保洁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活动特点,因势利导将就业服务站建在有需求的中心街区,打造集就业服务以及工间休息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站;在零工需求多的产业园区建站,帮助群众闲时打工、企业忙时用工。二是做实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培训、求职登记等“全链条”服务;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回流数据,加强与公安、民政、工会、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比对,全面摸排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五类困难人员就业需求,量身定制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动态更新、跟进服务;利用大数据对工种、技术、工作时间等信息进行筛选,精准推送信息,实现“岗位找人”;发挥政府就业保障兜底作用,提供无学历、无技能门槛的公益性零工岗位,优先保障大龄、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各区围绕如何“建好”“用好”服务站,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栖霞区开发“家门口”就业服务信息化应用场景,与南京数字零工市场协同共享各类就业信息,每周四组织1次直播带岗,提升线上岗位对接匹配能力;秦淮区聚焦“景区、园区、街区和社区”做文章,夫子庙街道、双塘街道围绕夫子庙、老门东等景区建站,光华路街道围绕南理工、南农大等高校创业园区建站,朝天宫街道围绕“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建站,红花街道围绕经济发展强、吸引人才多的南部新城建站,真正做到“一街道一特色”;雨花台区在南京南站北广场打造“南京就业驿站”,帮助来宁青年第一时间了解南京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现场填写、线上发布个人求职信息,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也让求职应聘更加便捷,实现了“出了高铁站,就业第一站”的建站目标;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创新设立“城市就业客厅”,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零工五类重点服务人群,分别制定五大计划(“雏鹰计划”、“戎耀计划”、“玫瑰计划”、“守望计划”、“乐业计划”),挖需求、筹岗位、强服务,全力帮助辖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强化灵活就业保障。一是推进制度创新,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化担当作为,勇于先行先试,研判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的有效界定与维护存在的难点,把准从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法律关系模糊这一根本原因,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出台《关于规范新就业形态下餐饮网约配送员劳动用工的指导意见(试行)》,为推动构建新型劳动关系认定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地方经验做法。二是推进矛盾调处创新,将“三方机制”引入新业态行业,率先成立快递行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构建集体协商制度、签订《南京市快递行业集体合同》;制定《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涉“外卖骑手”案件办理流程图》,有效界定和打击违法用工及侵害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行为;将市商务局、邮管局、交通局等新业态行业主管部门纳入治理欠薪工作专班,进一步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有效预防和化解欠薪矛盾事件。三是优化社保经办服务。落实国家、省新就业群体社保政策,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户籍限制,推出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注重基层经办服务创新,加强部门协同和向平台企业宣介,开通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事故认定绿色通道。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一是紧贴群众需求。引导各站点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通过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抓取、网格员走访摸排等方式,按照“不漏一人”的要求,建立求职者就业信息名册,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同时,积极走访企业努力筹岗拓岗,形成自家的“岗位库”和“求职库”,动态向求职人员推送招聘信息或岗位信息,切实让“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更贴群众的心。二是丰富宣传方式。在局官网发布《致失业人员的一封信》,推送失业登记指南以及“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机构”三个清单,让失业人员知晓政策、享受政策;发放“掌中宝”、“宣传单”等就业政策宣传资料,播放就业政策宣讲小视频,鼓励各站点开展线下微招聘、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创业指导等活动,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的温度。三是推广成功案例。在指导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做好“1311”(1次政策宣传、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与1次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服务的同时,鼓励各站点及时总结帮扶成功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的成功事例,通过媒体宣传、邀请本人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家门口”就业服务深入人心,不断提增群众对家门口就业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2023年,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实行包干制度,针对推荐就业情况每日点评,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帮扶就业,并为当年实现就业的人员颁发劳动光荣者称号。

    下一步,全市人社系统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机制,严格落实“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要求,精心布点、精准赋能,努力实现“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入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的建站目标,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