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07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双核驱动,培育壮大全链式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31 10:02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盟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双核驱动,培育壮大全链式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一直是我市重点发展推进的产业,现已建成从上游的原料生产供应,到中游的产品研发制造,再到下游批零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是创新驱动有成果,今年以来,新获批药品71个品规,居全省第一新获批三类医疗器械25件,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正大天晴顺欣、圣和药业的两款1类创新药先后获批上市,创新药品数量居全省、全国前列。

    二是创新主体有活力,全市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独角兽和培育独角兽企业超50家,发展出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7家企业入围中国化药、中药、CXO企业榜单。

    三是创新平台有集聚,围绕药物筛选、动物实验、安全性评价等新药创制关键环节,已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36家,今年新获批建设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医工交叉3个省级生物医药领域概念验证中心。

    四是产业发展有特色,基因与细胞产业具备一定先发优势,金斯瑞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驯鹿生物、传奇生物等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先后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多款CAR-T、干细胞产品进入二三期临床阶段。高端首仿药增速明显,南京正大天晴现已获批首仿药十余个,成为我市第一家产值过50亿元的医药制造业企业。

    五是产业生态有提升。持续压减行政审批周期对市级审批职权范围内的药品进口通关备案实现“即到即办、即办即走”;服务创新临床研究,印发《关于加强我市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建设全市临床研究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拓展国际合作,对符合条件的海外生物医药研发中心项目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扶持截至2023年底,南京企业累计赴海外设立医药类研发项目5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1亿美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受宏观政策制约,企业创新投入动力匮乏。生物医药产品审评审批、集中采购、医保谈判、进院销售等多个环节均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存在产品审批周期长、进院程序复杂耗时、支付体系支撑不足、创新产品利润空间压缩等产业链堵点,导致市场信心不足,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日趋谨慎,支撑源头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二是制造业空间受限,缺乏全市整体协调。受土地规划、环评安评等约束条件限制,我市生物医药制造业项目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制造业外流、产业空心化问题明显;我市生物医药虽然初步形成“两核三极”的发展布局,但重点园区的细分领域定位、公共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还存在同质化竞争,没有形成产业合力。

    三是新领域着手布局,对产业总体发展支撑尚未体现。我市生物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研发优势,对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新领域虽有布局,但成效还不明显,上游设备和技术布局不多,未来消费品领域尚未充分发掘,需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产业特色发展。

    四是政策竞争力不足,企业存在外流现象。与广州、武汉、苏州等倾全市之力支持生物医药发展的城市相比,我市产业政策缺乏特色和竞争力,上海、杭州等城市对单个企业创新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额度最高可达7000万元,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力较强,尤其上海凭借其政策和产业化优势,更是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五是大企业数量不多,制造业规模有待提高。我市缺乏实力雄厚、市场知名度高的百亿级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集中在10亿元以下,“有高原无高峰”的情况明显,对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

    六是资源转化不畅,对产业支撑力不够。我市拥有全国领先、全省最多的科教资源和临床资源,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4家、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20余家,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医”融合路径,调动高校、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链全链条的协调性,争取创新成果在本市转化落地。

    三、应对举措

    一)整合资源优势、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就地转化

    针对创新资源转化不充分的问题,搭建体系化转化平台,创新转化机制,打通科教医疗资源就地转化通道,提升转化成功率。一是积极申报创建教育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吸纳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提升城市影响力,努力实现“全国成果集聚南京,成果转化辐射全国”。二是协同中国药科大学成立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集聚在宁高校资源、临床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本,搭建体系化转化平台,构建有组织、有系统、贯通式的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路径,实现“研、招、投、产”一体化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集成政策措施、深挖潜力,提升产业总体水平

    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加强整体布局,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和支持举措,提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充分研究制定打造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若干政策措施,从创新转化、产业规模、优化服务、营造生态等方面发力,建立“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过程支持体系,着力补齐制造业规模提升方面的政策短板,特别是对MAH(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CXO(合同外包服务)等新生产形式和企业产值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产业提升规模、招商引资提供政策抓手。增加企业粘性,协同相关园区围绕核心企业加强主动服务,如南京经开区围绕诺唯赞、江宁高新区围绕金斯瑞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深入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做大核心企业规模,提升对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重大项目招引和保障,借助高校校友会、行业学会、投资机构等力量,结合园区板块对接国内外优质名企,招引和推进项目落地集聚,根据具体项目储备情况,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统筹土地、资源供给,保障优质项目落地。

    三)强化主体培育、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创新药械、关键技术设备、核心原材料等领域开展创新研发。一是持续推动国产替代,以企业问题需求为导向,围绕细胞培养、细胞质控、DNA合成等产业链上游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开展,推进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解决共性问题二是强化创新药的研发和转化,重点发展抗肿瘤、抗感染、麻醉精神类等创新化学药物和多肽、蛋白、抗体、小核酸等创新生物制品,依托南京打造软件名城的技术领先优势,促进AI赋能药物研发;推进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介入设备等医工交叉研究三是持续加强基因与细胞产业集聚,依托金斯瑞、驯鹿生物、传奇生物等企业基础,发挥CAR-T、干细胞等细胞治疗药物方面的领先优势,形成产业支撑。四是积极布局合成生物产业,积极对接郭子建院士、应汉杰院士、黄和院士等顶级人才团队深入挖掘南大、南师大、南工大等高校在基因工程、菌种改造等生物底层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并进一步扩展到特医食品、化妆品等大健康领域及环保、农业领域。五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现已制定全国首部省会城市中医药立法《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发挥金陵医派等地方中医流派的特色优势,重点加强院内制剂成果转化,并结合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推动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和高效合成。

    四)构建服务体系、营造生态,加强发展环境培育

    宏观微观齐发力,构建优质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可持续创新。一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上建言献策,从宏观政策制定角度建议优化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给予创新药合理溢价,规范药品市场价格体系,创新医保支付方式、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二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服务创新生态,持续推动创新产品审评审批、挂网销售、入院使用、院企沟通等,坚持前端发力,加速审评审批,共建生物医药产业最优生态服务示范区。重点做好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南京分中心、江北新区分部、高淳工作站能力提升,争取更多审评核查业务“家门口办”,加快药械审批速度;持续组织院企对接会,为企业提供机会与对应科室的临床专家代表深入探讨,宣介产品性能,让医生与企业的沟通在阳光下进行,助力创新产品打通临床使用“最后一公里”。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科技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