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3 19:02 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民盟界别组:

    你们好!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2021年,南京市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先后成立儿童友好发展中心,组建南京市儿童友好专家库,开展儿童友好地方性法规政策咨询评估,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南京路径》等研究成果,编制并落实《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主要内容包含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

        一、关于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范畴的建议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南京市坚持“一把手”统筹协调、“一盘棋”合力推进、“一体化”共建共享,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各方面,全方位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顶层设计逐步强化,“五个友好”协同推进,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权利保障切实加强,成长空间优化提升,发展环境日趋向好,品牌特色持续彰显,走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建设的“南京路径”。 2023年,南京市开展儿童友好试点单位建设,聚焦文化旅游、学校、医院、交通出行等儿童活动的高频场景,遴选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玄武湖公园管理处、金陵小学、市儿童医院等19家儿童友好试点单位,指导试点单位优化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让儿童友好融合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为引导全市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促进中小学生与博物馆深度接触,丰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提升中小学生精神素养。2024年,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制定下发《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方案从用好用活博物馆教育资源、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品牌、提升场馆育人水平3个方面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随着实施方案的发布,将进一步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博物馆成为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二、关于博物馆在儿童友好型上多下功夫的建议

    南京市高度重视儿童教育服务工作,自2003年起,为丰富南京市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市文旅局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已连续21年举办“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先后推出相关活动1800余项,累计服务青少年超过200万人次。经过不断努力,该项助力南京青少年收获快乐、收获知识、健康成长的活动,已成为南京文博系统的特色品牌。今年暑期开展的第22届“文博之夏”活动,围绕“在博物馆长大”这一主题,分“璀璨文明•有看头”“不忘初心•有传承”“趣味研学•有收获”三大板块,全市文旅系统共推出108项精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及研学、夏令营等,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吸纳真知。

    近年来,市妇联、市文旅局会同市博物总馆共同开展儿童友好型博物馆试点建设。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各场馆在资源配置上,突出满足儿童需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热度,积极提供优质服务,丰富细节体验,拉近与儿童距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馆内布置了多处趣味性强的儿童活动场所及互动装置;六朝博物馆以“分众化讲解导览”为服务亮点推出青少年版讲解音频,并提供多种导览选择;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打造老少皆宜的阅读空间,拓展了孩子们的多重感知阅读情境。相关博物馆能够积极策划儿童友好展览,打造专属体验。近年来,“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我的展览我做主——童眼看南京儿童展”“在博物馆长大”“童心可染,寻美六朝——幼儿作品展”等多场儿童主题展览通过延伸服务触角、开拓成长空间,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较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职能。

    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作为一家以昆虫为主题的自然科普类博物馆,受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普遍欢迎。该馆2020年备案登记为非国有博物馆,因办馆特色鲜明,活动类型丰富,2022年即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其特色研学课程主要为科普讲座、手工制作、户外探索、文化传承等类型,受众群体年龄为4至16岁,博物馆可针对各年龄段提供特色订制活动。2023年,该馆共组织线下活动306场,线上科普教育活动7场。全年累计观众接待量近20万人次,其中参与科普教育活动近2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在自然科普领域的宣教功能,切实拉近了儿童与博物馆的距离。

    南京市将支持博物馆通过不断改善配套设施,AR、V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完善儿童友好体验,提升场馆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效果和趣味性。支持更多从儿童的视角、生理及心理特征出发,策划举办儿童题材特色展览和社教活动。在整体风格、灯光色彩上设计上,更多考虑儿童的喜好及审美,在LOGO设计等方面增加儿童投票环节,提升儿童参与度。同时,针对儿童群体的需求,开发设置个性化的讲解导览、看展活动包、热门打卡点等,让其亲身参与,寓教于乐,增强体验感。

    三、关于吸引儿童全面参与博物馆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相关场馆积极开展儿童友好活动,优化研学产品。所属各场馆年均社教活动1000余场,打造了贯穿全年的“四季文博”社教活动和特色品牌体系。除“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外,结合自身特色,带领未成年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及美育教育、走近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体验地区非遗等项目,提供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营养餐”,满足了青少年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同时通过打造儿童友好平台,不断培养儿童的主人翁精神。“小灵星”红领巾志愿者、“梅园红”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红领巾”小小宣讲员、“红领巾” 诵读经典讲解团、“小青莲”志愿者……众多青少年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充分参与到博物馆咨询、讲解等服务当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市相关博物馆结合各学龄阶段的课程要求,针对性制定馆校合作课程内容,开发青少年版专属解说导览、举办专题讲座,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新途径。坚持“展教并重”,通过“送展到校”“活动进校”等方式,把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输送至学校,开发线上博物馆资源课程,通过“慕课”“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线上教育产品,扩大馆校合作成效的辐射面。培养了一批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志愿者队伍,涌现了“六朝青、梅园红、明博黄、紫金草、小雨滴、小科斗”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志愿者队伍。各类场馆还将设立儿童志愿服务岗,为儿童志愿者提供文物修复、文物资料整理、博物馆网站维护、志愿讲解、辅助社教等志愿活动,让儿童全方位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建设中。

    在2024年启动的“儿童友好,与‘宁’‘童’行”公益研学计划中,属地儿童变身小导游,带领小小民生观察员,困境家庭、城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游学南京,分享儿童友好建设成果,体会南京儿童友好城市的温暖与魅力,首批公益名额1000个。相关文博场馆积极提供场馆资源,参与了10条公益研学线路对接服务工作。

    目前,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下一步,市文旅局等部门将以市博物总馆为试点,持续开展实践探索,在形成经验后及时推广,助力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建设,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贡献博物馆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南京文旅行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