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刘玲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抢抓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早在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南瑞继保时,就对南京智能电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去年又视察南瑞集团并做了重要讲话。长期以来,南京牢记嘱托,高度重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2022年3月,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要将我市智能电网产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五千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2023年6月,市政府印发《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构建“4266”创新型产业体系,其中“2”就包含要提升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全球竞争力。
一、南京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智能电网产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已逐步成长为规模全国领先、技术优势明显、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人才储备力量雄厚的产业集群。2021年,我市智能电网产业在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成为工信部公布的首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2023年,集群的产业规模超过3600亿元,在全国城市同类产业中排名第一。
2.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放大。南京智能电网产业已发展成为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9大环节的产业集群;集聚了868家规上企业、其中有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独角兽企业和64家瞪羚企业;拥有3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已形成以江宁为核心、南京经开区、江北新区为两翼的“一谷两区”发展格局。
3.核心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形成了覆盖电力系统自动化、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水利水电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体系,主要装备和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其中: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市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变电站监控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78%以上。
4.产学研基础领先全国。南京有53所高校、多所高校设有电力专业,80万在校大学生、总计超过3万人的技术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保障。成立了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参加的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外加薛禹胜、沈国荣等院士领军的科研团队,43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对提案5条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建立产业发展智库,广泛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一是成立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2020年,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在江宁开发区揭牌成立,产业联盟共包含30家智能电网重点企业、7家市级部门、4个重点园区,以及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家智能电网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等院校和组织。联盟在激发产业创新、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合作交流、加强政企互动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二是成立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含储能与氢能)产业工作专班。按照产业强市工作要求,制定并印发了《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含储能与氢能)产业工作专班方案》,专班负责制定工作要点,细化具体工作任务,按照“七个一”工作机制的要求,梳理了南京市智能电网重点公共服务平台、专家库等清单,邀请专家在产业推进会上进行分享推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成立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委。2023年11月,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委成立,党委由市工信局、江宁区工信局、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和智能电网重点企业领导担任委员。党委以“组织链建强基础、服务链优化需求、资源链汇聚载体”为工作路径,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促进业务与党建融合发展。
(二)关于加大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积极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智能电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电力二次设备、智能一次设备等智能电网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引导支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广、标准制订、成果应用等。二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网电科院、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新型电力产业链重点企业,新布局建设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强化行业标准建设。鼓励南瑞、南自等龙头企业开展新型电力领域标准化研究,重点围绕电网设备智能巡检、配网系统标准化、新型储能、氢能安全和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四是加强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从研发生产端和市场应用推广端双向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核心装备、创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项目立项,帮助企业融资、扩产、新建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特别是本市建设项目优先购用。搭建推广应用平台,链接供需两方,探索搭建创新产品的应用场景,加大企业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
(三)关于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工作。全面梳理新型电力、新型储能建议招引重点企业清单、建议合作重点平台清单、部分央企相关领域投资动向等,推动南京在新产业新赛道上抢占身位。紧盯重点地区、重要目标、重大活动,积极开展招商接洽,精心组织“电力产业招商”等相关招商活动,有力传播南京新型电力相关产业投资环境和经济形象。坚持落实签约招商项目限时落地机制和市级重点招商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签约项目落地转化。二是厚植产业发展优势。聚焦智能电网产业链核心环节,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竞争优势突出的高成长性企业,从产业规模、细分领域排名两个维度,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关键环节竞争力强的单项冠军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四)关于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加强人才培育保障。制定并动态更新人才库,支持智能电网国家级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发挥人才集聚培养主阵地作用,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能力,确保重点方向、重点领域战略人才供给自主可控。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院校深入协作,共同培养人才。鼓励企业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在宁知名院校加强合作,依托学校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认真做好智能电网企业科技人才的安居服务。二是扎实做好人才引育。抢抓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窗口期,主动对接欧美同学会、侨团组织、民主党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拓宽资源渠道。三是做好科技人才服务。支持智能电网企业开展海外引才工作,协助申报国家和省有关重点科技人才工程,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科技人才政策支持。
(五)关于加大资源配置,推动国际业务向高技术和规模化产品输出转型
一是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合作。举办创新投资峰会、企业明星产品发布周、“紫金论电”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活动,打造我市智能电网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平台,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支持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发展政策,统筹现有的支持细则,对我市智能电网企业承接国外业务、设立研究分支机构等,给予对应的政策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围绕将南京智能电网产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滚动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打造以国电南瑞、南瑞继保、南高齿、国电南自、金智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强化“校企”协同合作融通创新。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搭建智能电网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打造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场景,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堵点,实现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全畅通。
二是完善企业培育成长体系。围绕智能电网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升规”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壮大行动计划,动态调整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录,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增强南京智能电网产业集群集聚。紧盯产业龙头企业和尖端技术项目,聚焦与南京有渊源的电力能源类央企国企及龙头企业总部,积极争取其在南京集聚。依托“一谷两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紫金论电”论坛等国际性舞台,扩大南京智能电网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