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吴宁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老龄文明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扭转老龄化问题意识
近年来,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速发展。2023年,在适老化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服务提供设计环节中,南京市充分考量如何让老年人“活下去”且“活得好”,不断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一是聚焦厘清政府、社会、家庭、老人责任边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二是聚焦推进养老设施中长期发展,市政府批复《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0—2035)》;三是聚焦破解存量资源改造难题,市“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南京市促进和规范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建设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工作指南(试行)》;四是聚焦化解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风险,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重点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的实施意见》;五是聚焦提升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出台《关于建立养老机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的通知(试行)》,出台《关于加强共有建筑内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能力的通知》;六是聚焦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分级管理,修订完善《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七是聚焦回应养老志愿服务新需求,将“时间银行”更名为“互助时间平台”,并印发《建设与服务指南》等3项指南。
为加强培养文明对待老年人的意识,南京市积极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大力倡导敬老爱老良好氛围,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中。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敬老月”专题活动。近两年“敬老月”期间,省市领导走访慰问我市高龄老人,并对我市医养结合机构进行走访调研。全市各区、各老龄委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宣传教育、走访慰问、智能手机培训、健康咨询、维权优待、文体艺术等各项“敬老月”活动。二是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各区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2021-2023年全市共有21家社区通过审核,被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2-2023年组织开展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创建活动,23家社区确定为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三是组织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宣传。每年围绕老龄化国情、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内容举办全市老龄国情教育培训班。市、区两级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最美家庭”、公益助老等,为老年人献爱心、解难事、办实事,营造敬老文明社会风尚。同时《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鼓励用人单位在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扶养义务的人员一定时间的护理照料假,支持其进行护理照料。
二、政府兜底养老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在完善养老体系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加大养老财政投入。坚持保基本、兜底线、重引导,近年来克服“紧平衡”压力,优化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保障各项养老政策落实。2023年,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约5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由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收住特困老人财政保障标准每年随低保标准调整同步提高;民办养老机构按标准享受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和综合运营补贴等政府补贴。支持适老化设施改造,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将住宅小区适老化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分类分档完善家庭适老化改造扶持政策,覆盖面从经济困难老年人扩大到65岁及以上社会老年人,补贴标准为1500元/户至3000元/户不等。支持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建设农村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逐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免费提供2-48小时不等的上门照护服务,服务项目涵盖老年人基本生活、基本照护、基本医疗等多方面。同时,对社区助餐点、中心厨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按评定等级和服务绩效实行“基础+绩效”奖补,激励服务水平提升。支持多方社会力量投入。在全国率先建立市级层面权威统一、通存通兑的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鼓励各类团体及个人志愿者加入养老服务队伍。
二是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推进“机构安老”。2023年全市各区积极“挖存量、强增量”,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落实养老机构载体24个,实现全年新增备案养老机构床位1425张。持续做实“原居享老”。优化完善适老化改造项目清单,实现从“定单改造”向“点单改造”转变,2023年全年累计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293户。通过“线上+线下”“一对一”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有需要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开展照护技能培训2200余人次,并为148户老年人家庭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提供“机构式”的专业照护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持续做优“社区安老”。2023年改造提升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6个,实现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城市街道全覆盖;改造提升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27个,新建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19个;改造提升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01个。
三是持续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加强老年友善文化、友善管理、友善服务、友善环境等建设,特别是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看病就医更加方便,经过近三年创建,我市共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63家,其中优秀单位65家,优秀单位建成率达24%。各医疗机构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先就诊要求,建立老年患者就医、转诊绿色通道。
四是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各项工作,通过开展为老年人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保健食品科普宣传、防疫知识宣传和健康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为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志愿服务,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提升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鼓励各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在银行、超市、商场、医院等老年人频繁活动场所,帮助老年人办理业务,满足不会智能操作的老年人的正常服务需求,为老年人运用智能产品提供帮助,努力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切实保障信息时代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同时,还向老年人宣传网络诈骗的方式和惯用手法、如何防范网络诈骗,帮助老年人提升防骗意识。
三、建立以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服务
近年来,南京继续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扎实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老龄健康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国家试点,秦淮区、江宁沐春园护理院分别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医康养服务,鼓楼医院启用南部院区,以发展老年医学科为主;市中心医院率先探索举办护理院,成为南京市首家由三级医院举办的护理院,也是南京市首家公办公营护理院。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南京钟山银城梅苑护理院等4家护理院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优质护理院;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5家护理院进行优化提升,相关机构服务品质有效提高。开展专项检查,对全市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了专项检查,共检查66家,通过现场反馈、情况通报,督促落实整改,强化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医养结合机构医疗行为。二是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有力健康支撑。目前,全市建有老年医院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22家,其中已有21家开设老年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214家,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网格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2023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完成88.54万人。开设家医巡回车,社区设立“云药柜”,试点开展了“5G +移动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实现服务重心前移。依托“互联网+N”,开展预约上门和家庭病床服务试点,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居家失能、半失能、终末期患者开设家庭病床。
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龄文明社会建设工作
在老年教育方面,推进老年开放教育街(镇)学习中心和社区学习点建设。南京老年开放大学完成老年教育教学点送教服务177场,打造老年开放教育品牌项目,培育老年学习共同体。坚持探索老年大学教育新突破,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教学资源,努力建设优质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不断满足老年学员日益增长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需要。推进老年素质教育,加强老年人政治思想教育,推动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老年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将老年教育增量资源重点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倾斜。
在老年体育方面,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桥梁纽带、得力助手”的协调服务职能,以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为龙头,基本建立覆盖市、区、街镇、社区的四级老年体育组织网络,老年体育组织不断完善。2023年开展桌上冰壶球、门球、太极拳、健身球操、掼蛋、健身秧歌、柔乐球、网式柔力球、花式柔力球等10余个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普及与推广工作,举办了柔力球等项目培训27场,开展老年科学健身知识讲座50余场,直接培训人数达2200余人,壮大了老年健身骨干队伍,培养了更多的老年健身领头人。
在老年服务方面,通过南京玄武中专校、南京六合中专校、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城市职业学院5所职业院校开设康养及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大批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通过在鼓楼区深入推进“物业+养老”创新试点,探索形成鼓楼“享受家”物业+养老2-3-4-5新模式,即2大主体相衔接(政府兜底基础性普惠服务和企业探索高品质个性化服务),3张清单弄明白(老人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岗位职责清单),4支队伍大协同(长者管家、长者使者、长者卫士、居家专员),5项服务送进门(政策送进门、服务送进门、评估送进门、活动送进门、关爱送进门)。在试点小区,一位老人可同时享受多人多个组织提供的“14助”标准化助养服务+“N”项个性定制服务,2023年累计服务超15.4万人次,服务时长9.7万余小时。鼓楼区民政局《“享受家”——打造“物业+养老”服务品牌》荣获2023年度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优秀成果。
五、引导老年群体融入社会
近年来,为更好地推动“老有所为”落地落实,让更多的活力老年人重新回归社会、发挥余热,我市积极推动具有南京特色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一是政策支撑。2019年,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之后又制定各级时间银行建设及志愿者管理、服务对象管理等9项标准规范,共同构成了“1+9”政策体系,为全市时间银行规范化、程序化、均等化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资金支持。市财政注入1000万启动资金,南京证券捐赠150万元,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三是技术保障。“我的南京”APP中设立专门功能模块,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全市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实现供需全流程精准、智能、安全对接。四是通存通兑。“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实现分级管理,志愿者账户市域内通存通兑。截至2023年底,建成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站点1495个,注册志愿者6.69万人,注册服务对象13.26万人,完成志愿服务订单超过90万个。注册志愿者中有52%的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这部分活力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存储时间,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支取时间换服务。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模式既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活力老年人的潜力和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为积极健康的人口老龄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可行道路,并在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中予以全省推广。
六、数字赋能老龄问题解决
一是全面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及时将培训中好的做法和案例进行推广,帮助老年人跨跃“数字鸿沟”。围绕医疗、出行、购物等与老年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智能手机操作,统一编印教材、设计课件,编制学习小视频,引导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等采取集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形式,向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操作,鼓励各类老年大学设置智能信息运用相关课程。2021至2023年累计免费培训超过20万人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如“荔枝网”“紫金山新闻”“南京日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等,积极宣传报道培训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调动老年人学习积极性,提升运用智能技术的信心,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并参与培训。
二是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引导行业重点企业、服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养老设备等,开发多种“互联网+”应用场景,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创新服务体系,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组织开展智慧健康示范创建。康尼机电公司助行康复机器人入选工信部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名单。发布优质应用场景3个,2023年1家公司和1个街道新获评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3家企业通过工信部复评。
三是加快培育老年产品市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老年用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智慧健康养老重点企业的孵化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基于老年人认知水平和使用习惯的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和智能产品的科技供给,推出一系列创新养老产品,康尼智能等5家企业12项产品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7家企业成功入选江苏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领域重点企业名单,9项产品(服务)入选江苏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优秀产品(服务)名单。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协调市老龄委成员单位更多关注“加强老龄文明社会建设”,更加积极吸收落实相关意见建议,加大督导落实力度,与相关部门共同宣传老年文明社会建设新形式,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中长期规划,持续推动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力促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持续提升全市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民政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民政局
2024年7月5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