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杨栋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围绕新能源产业已开展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光伏开发建设。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把绿色低碳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可利用屋顶面积充裕、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分布式光伏,积极推进六合程桥100MW、华润马鞍72MW和高淳华能桠溪126MW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项目开工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133.5万千瓦,较2022年同期增加54.3%。
(二)积极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力做好电力能源安全保供,切实促进全市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南京市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结合全市资源禀赋、电网结构、用电需求等因素,坚持电网侧储能为主、用户侧储能为辅的原则,制定电网侧储能总规模8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市已经建成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南钢6.1万千瓦储能电站)和全省单体容量最大的电网侧储能(江北新区11万千瓦储能电站),另有大唐溧水、江宁协鑫、协鑫板桥等3处独立储能电站纳入省政策保障性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清单,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增加20万千瓦供电负荷。
(三)统筹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出台《南京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充、换、储基础设施规划》《南京市新能源重卡换电站选址规划》,按照近期(到2025年)和远期(到2035年)两个阶段制订了意向选址布局。其中,到2025年全市重卡换电站意向选址布局35座,到2035年全市重卡换电站意向选址布局200座。二是加快推进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100%全覆盖要求,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公交场站等场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区、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为出租、物流等非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提供快速、便捷的充电服务。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利用内部停车场资源,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设施。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公共充电桩30168台(其中快充桩21187台,慢充桩8981台),相对于2025年的规划建设目标38000根,已完成79%,一类和二类地区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已基本实现规划建设目标。三是规范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印发《南京市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对新建居民区、既有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四是积极搭建换电应用场景。一是统一规范标准。在申报试点城市时,南京市提出了“同城通换”的概念,要求进入南京市域运行的重型卡车不受品牌限制,可在全市任何同类专用换电站进行能源补给。全市现已建成各类换电站45座,日换电服务能力达1万辆,其中:乘用车换电站38座、重卡换电站3座、公交换电站4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推广“光伏+充电桩”、“光伏+路灯”等模式,鼓励发展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通过新能源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形式促进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就地消纳,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会同市供电公司,进一步优化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申请条件、工作流程、办理时限等事项,不断提升光伏项目并网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强化储能安全管理。督促新型储能项目单位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涵盖规划设计、施工调试、检测认证、消防安全、应急处置、质量监管和环保监控等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储能项目安全稳定运行。
(三)开放应用场景。以开放市场吸引产业落地,对在宁企业以及在宁设立总部、注册新公司的相关产业龙头,拓展并开放光伏、储能、氢能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全力支持其参与项目建设。一是丰富光伏应用场景。围绕城镇农村与工业园区屋顶光伏、公共设施与商业楼宇建筑光伏一体化、地铁光伏、农业光伏等应用场景,布局推进一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试点项目。二是打造储能应用场景。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建设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推进一批光储充一体化和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协同调度,推动储能系统商业化应用。
(四)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加强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智能电网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对接合作,争创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鼓励南瑞、南自等龙头企业开展新型能源领域标准化研究,重点围绕电网设备智能巡检、配网系统标准化、新型储能、氢能安全和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优化市级标准化支持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领跑者”企业标准等成果给予奖励资助,激发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标准创新的积极性。
(五)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改革。用好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机遇,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赋予重点用人主体人才举荐权、加大引才用才激励,做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编制“周转池”。赋予领军人才自主权,尊重人才的智力成果,优化薪酬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制度。支持产业人才发展,在各类人才计划申报中向新能源产业倾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3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