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499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继续深化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不断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着力提升特大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5 17:16 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李广庆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继续深化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不断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着力提升特大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特大城市安全发展新路径,全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保持双下降。2020年9月,我市以较高水平通过国家模拟考评,并在全国示范创建第三次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2021年9月,我市在全国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被确定为全国18个试点城市之一;2023年10月,我市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坚持源头治理,实施城市安全全周期管理。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筑牢城市安全发展“第一道防线”。严控规划“源头”,将城市安全发展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好消防、应急疏散等重要空间的安排和预留,将涉及重大防灾减灾设施布局的各类专项规划纳入专项规划目录清单进行动态管理,做好资源统筹和空间协调。严把产业“源头”,大力推动石化、钢铁等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封闭式管理。严抓项目“源头”,严格招商项目安全标准,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控制危化品等行业项目新增用地,在项目选址、规划条件出具、用地和规划许可审批、自然资源执法等各个环节落实安全监管职责,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根基。

    二、加强机制创新,强化城市安全系统治理。将城市安全韧性短板问题纳入主题教育重点攻坚事项,不断健全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明晰责任落实清单,制定落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先后出台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办法、将安全生产责任嵌入干部选任管理全过程的意见等,把城市安全发展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出台《部分职能交叉及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明确平台经济、加氢站等10个新兴行业监管职责,建立由各副市长担任第一主任的16个专业委员会,齐抓共管守牢城市安全底线。构建关口前移网络,深入推进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将22.5万个社会面风险源、4.2万处企业风险源、36万家企业和单位纳入网格化管理。创新小型场所单位“一戴三关三查”每日安全打卡机制,对动火作业、装修拆改等高风险作业实行“两报备”,推动30万家小型场所单位通过“181”平台实现常态化“自我安评”。南京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做法作为样板全省推广。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建立完善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 工作机制,全市101个街道全部成立“一体化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一室两队”工作模式和基本制度,有效推动街镇安全、应急、消防监管力量一体整合融合,城市运行安全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迈出了标志性一步。

    三、强化问题导向,推进城市安全专项治理。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理念,不断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畅通“生命线”。持续加大过江通道、轨道交通、防洪防涝、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投入,推进老旧管网、危房和易淹易涝片区等改造治理,整治改造危旧燃气管道504公里、供水管道360多公里、易涝区和江岸堤100多处、危化品老旧装置22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51个、应急物资储备库13个,“两客一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建设率100%。治理“风险点”。精细化整治城市安全运行的痛点堵点,完成37家挂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234栋无水高层和22家大型商贸经营场所消防隐患整改;安装保护面积38.1万平方米的电动自行车棚简易喷淋设施、1573套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1.1万余套高层水压监测和3070套液位监测设备等;免费置换瓶装液化气居民用户“安心管”20.3万户。全国首创“预诊评估+全面评估”机制,通过“预诊筛查”定位高风险电梯,转入“全面评估”推动实施精确隐患整治,完成4657台老旧住宅电梯预诊筛查,487台电梯转为全面评估。实现“快响应”。不断提升城市安全应急能力,依托10余支国家专业队,系统打造32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站式移动终端“金陵应急宝”,入驻各类专家1900余人、应急资源13.6万余项,实现复杂事故现场专家“同框会诊”、科学高效处置。率先将96333平台电梯应急响应拓展为全品类特种设备应急响应,及时处置电梯、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八大类特种设备事故,救援效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突出科技赋能,打造城市安全智慧中枢。坚持系统集成、流程再造,一体打造“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监测预警中心”,提升城市安全数字治理效能。筑牢数字底座。建成立体空间可视化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推进“城市之眼”综合感知平台建设,落地470万处城市二维码标准地址,打造高水平城市数字底座。实施城市安全“雪亮”工程,建成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工程,在库管线近21万公里。强化实时监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编制汇集城市安全风险“四色图”,推进预案数字化系统“应急一张图”开发应用,搭建“南京应急直播平台”,实现城市风险用数据感知、预测预警用数据建模、应急救援用数据支持。拓展应用场景。开发应用“城市风险多变量预警分析模型”,建成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城市内涝和供水爆管等20余个综合预警模型和子系统,主动防控城市安全运行中的变量风险。规划资源部门建成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隐患点位置导航、信息动态更新、数据实时查询共享等功能,针对65处重要隐患点建立三维模型,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提供科技支撑。交通部门研发的“基于路灯机器人的交通营运鹰眼智能研判系统”和“智慧路灯机器人开启交通营运执法新实践”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荐案例。

    五、健全法治保障,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通过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行政效能,推动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健全法规标准。修订安全生产条例、燃气管理条例、电梯安全条例等10余部涉及安全生产的法规规章,出台《南京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编制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安全管理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为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监管执法。创新“综研联检”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倡导“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实行“一企一档一策”,建立“1+N”多学科专家团队,推行整合型“一站式”检查服务模式,对比原有检查模式,有效减少企业迎检5500余次,重大隐患执法检查发现率同比上升450%,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推行“互联网+移动端”执法、一支队伍综合执法和信息化平台受理举报投诉,建立纪委监委嵌入式执法监督机制,促进监管执法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近年来,全市应急系统年均执法检查6700余家次,事前立案近3000余件。交通部门超限超载治理的“信用+”执法案例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提升法治效能。首创安全生产法一站式智能化应用“金陵安法宝”,填补了国内安全生产领域智能化工具书方面的空白,推动学安法、用安法更加智能。编制《南京市指导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引(试行)》,推出优化执法服务若干措施,更好统筹监管与服务。

    六、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城市安全浓厚氛围。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广泛宣讲安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等专题宣讲活动,通过专题研讨、集中宣讲、培训辅导、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强化教育引导。面向全市小型场所单位开展应急公益培训180余场次,覆盖26万余家。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宁小吉说安全”“防灾减灾云探访”“典型案例曝光”等专栏,引导公众增强安全意识推进共建共治。深化安全宣传“五进”,打造全国首个安全文化主题地铁站,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2个完善城市安全风险“啄木鸟”“吹哨人”制度,建立12345、12350联动受理举报机制,举报奖励金额最高由1万元提高到45万元,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守护城市安全。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解决。一是城市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我市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具有人口分布的高集聚性、产业布局的高密集性、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社会管理的高风险性等特征,在建工程、高层楼宇遍布,地下空间众多,水电管网交织,城市运行领域风险源大量存在。二是安全生产责任还需压实。面广量大的基层市场主体不仅有环境设施的“硬伤”,还有人为因素的“软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足、底数不清,隐患常治常存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单位在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方面尚有差距,还存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严实、网格化治理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三是宣传引导力度仍需加强。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程度较低,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在城市安全文化系统构建、宣传教育资源全面整合、社会宣传渠道创新拓展、整体宣传氛围浓厚营造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要求,坚持以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责任制建设为灵魂、应急能力提升为重点,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齐抓共管格局。完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单一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各级领导、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以部门监管责任“具体化”为重点,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修订出台集安全生产“行政审批、执法监督、行政处罚”于一体的全维度权责清单。依托应急管理181平台,汇聚企业“双重预防”、部门监管、专家检查等数据,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全要素电子档案,量化安全评价得分,刻画“安全信用脸谱”,并与信用挂钩,激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风险防控,不断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深刻吸取“2·23”火灾事故教训,深入宣贯《南京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突出抓好高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和电动自行车安全全链条整治,加快推动保障房小区消防设施“一区一策”修复完善,研究开发应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系统,推动从生产、销售、登记、骑行、充停、维修到回收报废的全周期“一码通管”。深入实施“安心用气”工程,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清零”,推动瓶装液化气用户应改尽改。严管“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严查“三超一疲劳”等重点违法,大力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确保实现“减量控大”目标。一体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消防安全除患攻坚“1+4”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电动自行车、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等三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着力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三是推进数字治理,努力实现城市安全“一网统管”。加快应急管理“181”综合监管平台迭代升级,建立城市安全动态风险管控“一张图”。创新“互联网+监管执法”模式,在高危行业领域推广“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系统”建设,对重点企业、危大工程、“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的风险隐患开展实时监测管控。加快实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进数据融合、系统集成、多变量耦合模型开发应用,以城市生命线安全为重点,创新融合南京信息化建设成果,努力实现城市安全“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打造街镇一体化工作站。开展“街镇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提升年”行动,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努力实现“六个提升”(推动“支部建在站上”,提升党建引领正规化建设水平;推进“一戴三关三查两报备”,提升小场所网格化管理质态;推广消防委托执法,提升基层精准执法质态;建立风险隐患分级防控台账,提升“拆牌破网”等重点隐患挂牌攻坚成效;开展常态化逃生演练,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深化示范社区创建,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创新“六比争先扛红旗”和“优秀站长评比”等活动,提高一体化站工作成效在高质量考核中的分值权重,激发工作站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将一体化工作站打造成集安全消防、防灾减灾等实战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派出所”,党委政府信任、人民群众依赖的基层安全战斗堡垒。

    五是优化调度模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完善指挥调度联动机制,深化重点时期会商研判、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专报等机制,常态化开展分层级调度拉练,进一步增强决策指挥和协同联动效能。深化应用预案数字化系统,加强预案演练和效果评估,提高应急处置实战水平。针对汛期特点和形势变化,强化极端天气处置应对,用好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防控系统,将应急响应和安全巡查延伸到城市安全最小单元。依托“金陵应急宝”,建立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提升特种应急装备的紧急调动能力和现场处置人员、队伍、设备等专业化水平。

    六是厚植安全文化,积极打造城市安全共同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培育、“交通安全日”等主题活动,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抓好“鸡鸣寺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安全体验场馆、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常态化组织社区开展应急避难逃生演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安全治理,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成为社会共识,推动全社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应急管理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