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50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促进南京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31 14:34 来源:市国资委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陈雪梅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南京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我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2020年,出台省会城市和省内城市第一部综合养老法规《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市级层面先后印发《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等10多个养老文件,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市民政局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工作重点从审批向服务转变,备案工作逐步做到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多项政策利好养老企业市场发展。 

    二是强化养老投入。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全市近3年来已规划养老设施210多万平方米;对从事养老护理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3—5万元一次性“入职奖励”,工作1年以上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近年来市、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投入均在5亿元左右。

    三是积极发展市场化康养业务。目前我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超过80%,法国欧葆庭、新加坡吉宝、泰康、银城、安居等外资、民营、国资先后布局我市养老市场。其中:国资布局方面,安居集团在2018年引入日本养老服务标准,打造了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综合性服务机构——安居福仁颐养中心。2020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南京颐瑞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推进南京颐养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南京市规模最大CCRC(持续照料退休)养老社区,规划总床位数2500余张,设有单元式养老公寓、体验中心、活力中心、实训中心和医院五大功能板块,率先实施“公立医院+市属国企”的合作示范,为不同养老需求提供品质服务。新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金陵药业依托所属梅山医院,正积极打造岱山医康养项目,提供医疗与康养一体化服务,为雨花台区乃至周边居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二、推进市属国资发展康养产业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未来市场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鉴于目前我市民政系统对于中低端老人的养老需求已有较为完善的部署,社会化养老机构大部分以民营资本为主,国资力量进入,市场化拓展的空间受限,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错位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市属企业康养产业基础较弱。目前,市属国资康养板块主要集中在养老社区建设、养老公寓销售等领域,在运营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等方面,缺乏具体运营经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尚无自有的团队力量。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大型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投入资金高、回收周期长,后期运营成本高,考虑到社会化康养项目的发展以市场为主导,如果后期需国有企业承担部分兜底的社会责任,在没有政策支撑和资源倾斜的情况下,企业持续发展存在较大压力。

    三、组建“南京康养集团”的相关举措

    1.稳步推进康养集团组建工作。鉴于现阶段市属国资在养老服务的运营经验、产业规模、人才队伍等方面暂不具备组建一级康养集团公司的条件,市国资委将按照市级主导、立足现有、多方参与、循序渐进、逐步壮大的思路,重点指导市安居集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先期组建以康养产业为主业的集团二级公司,通过股权或业务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市区两级国资系统康养板块资产资源的集聚,积极打通央企、省企,以及民营康养产业链。

    2.拓展多元化康养业务提升民生领域有效供给。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明确的部分兜底性社会责任,在提供普适性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自身优势领域,突出中、高端养老需求,通过组建合资公司或业务协同等方式,重点打造置业、中大型养老社区建设运营、健康服务等业务板块,积极拓展教培、医疗、器械、旅居、食品、托育等多元化业务,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3.加强多部门联动助力康养产业发展。市国资委将充分发挥好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会同市发改、民政、卫健、房产等康养产业业务主管部门,重点在政策法规宣贯、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机构配备、物业服务升级等领域,给予新组建企业具体的工作指导和一定的资源倾斜。同时,支持市区联动,协调各区发挥资源优势,为全市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提供场景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协同开展市域范围内的康养项目。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市国资委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