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02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助力我市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9 15:43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南京市工商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助力我市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所做主要工作

    (一)蓄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南京蓄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构筑原始创新“策源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突破。紫金山实验室全国首建远距离覆盖无蜂窝通信系统,全面赋能 6G 空地协同通信,率先实现了无线传输能力相比 5G 十倍以上提升,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的水稻氨高效基因 0SGATA8 的克隆和育种利用技术,在氮高效利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水稻品种具有深远影响。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的高装填密度碳化硅膜,该技术作为新一代高端陶瓷膜,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碳化硅膜国产化替代提供了基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设计开发出国内首款系列化光伏储能电站用 2000V 碳化硅 MOSFET 芯片,能在严苛环境下正常工作,具有高功率密度和优异的温度特性,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的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化技术及软件Irfs,针对射频感性器件设计与综合,实现主要感性器件快速生成,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的芯片式大视场超构显微镜,具有兼顾大视场与高分辨、景深可调、高集成的优势。在生物内窥、手术显微、病理诊新、癌症早鍗及工业检测等领域打破国外成像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二)推动我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产业活动。大力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各高新园区间的产业协同,引导产业相近的集群组建产业联盟,并探索建立股份制战略合作机制;每年组织一次产业发展峰会,邀请产业专家共同探讨集群的产业未来方向,提升集群知名度;每年编写一份市级集群发展报告,展现集群发展成就,分析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计划,吸引更多产业人才和资源。树立集群宣传服务的品牌,积极组织或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持续深化“双招双引”,更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集群“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定期开展集群企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间更加广泛的了解与合作。

    (三)充分发挥市级科技创新基金作用

    2018年,市政府出资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重点投向我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经过5年多的运作,目前科创基金在助力企业股权融资、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3年底,科创基金已合作成立49支子基金,总规模95.71亿元,放大倍数达3.28倍。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科创基金储备项目库,科创基金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600个,投资额超53亿元,所投项目稳定增值,近50%的企业获得后轮融资。其中科创基金直跟投项目122个,投资额7.5亿元,投资早期、初创期企业占比超50%。当前,我市正在整合集聚市财政、国资国企等多方资源,围绕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产业发展、强链补链延链、科创人才培育4大功能,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设立N支基金,形成总规模超 2000 亿元的“4+N”产业基金集群。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市属国企发起设立科创基金、人才基金,投向科技创新型企业。

    (四)积极建立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我市强化省市联动,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南京分中心平台,开展信息发布、公开挂牌、咨询辅导等服务,南京分中心平台累计注册用户2078名,技术经理人457名,开设店铺442家,发布需求1610条,发布成果3022项,发布资讯214条,促成一大批成果在南京企业转化。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全市累计超1000人获得国家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证书。截至2023年底,累计推荐481家普通服务机构入库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提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其中242家为省创新券服务机构,占全省比重约1/3;累计汇集开放共享仪器设备6598台,落实地区联动资金1597.95万元。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我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助力企业创新创业。年初印发《关于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各项工作按节点推进。

    二、下一步举措

    (一)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

    通过落实中央、省、市系列政策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研发资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与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相衔接的法规和落地政策,完善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知识产权管理规则。强化政策宣传解读,落实领导定期走访企业、政企沟通协调等制度,主动入企、实地对接,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覆盖率。

    (二)推动创新民营企业培育及科技攻关

    围绕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四基工程,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的链主企业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市场导向明确的建议由有条件的企业或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实施,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前沿技术攻关。

    (三)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体系,丰富平台信息资源,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切实促进科技成果对企业发展赋能。在科技资源统筹方面,市科技局作为省科技资源统筹理事会成员单位之一,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积极推动我市各类主体大型仪器共享共用,提供科学仪器、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种质资源共享、样本资源共享、技术交易等6类专题服务,落实创新券联动地区职责,做好地方财政资金1:1配套支持。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