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革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聚力打造街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打通基层群众办事堵点、聚焦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聚焦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痛点,充分激发基层、部门、社会三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做优服务,紧紧围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创新基层“枫桥式工作法”等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探索实践特大型城市善治之路,全力构建新时代“枫桥经验”都市版南京模式。全市涌现出以溧水区、栖霞区仙林街道、江北新区泰山街道为代表的信访工作示范区、示范街道;多元解纷“溧水模式”在2023年全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现场会上进行经验交流;高淳区人民法院被省高院确定为“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示范法院”、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玄武分局新街口派出所等6个派出所获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秦淮分局夫子庙派出所被评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仙林街道入选全国104家“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并在全国“枫桥经验”纪念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市街镇“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成运行率达到89%。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统”字为纲,高位谋划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锦辉组织召开每年度的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会议,出席全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会、调解工作会议、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推进会、推进信访法治化工作专班会议,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召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基层突出矛盾纠纷问题整治等一系列专题调度会和专项工作会议,深入12个板块开展系列督察调研,督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多元解纷工作不断攻坚克难。发挥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统筹协调职能作用,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攻坚”行动,成立市委政法委牵头的“矛盾风险大攻坚”指挥部,把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设、创新基层“枫桥式工作法”作为政法重点任务,督促指导各板块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矛盾风险排查化解,扎实做好整体工作的谋划推进。
二是做实风险评估。2021年,市两办出台《南京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出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南京地方标准,2024年,市委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监管的意见》,明确凡是应评决策事项,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上市委常委会、区委常委会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多个规范性执行文件,形成稳评工作“1+N”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对稳评工作的闭环管理,进一步固化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稳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制度供给。严格执行《南京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全面落实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市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印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工作意见》《关于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的意见》《关于健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推动万人起诉率下降的意见》《关于优化民事诉讼司法确认程序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家事调查员参与调查和调解家事纠纷工作制度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基层风险矛盾预防处置提供机制制度指引。
四是落实经费保障。财政、司法行政、公安、人社、民政、编办等部门先后联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访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办法,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绩效考核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2021-2023年,全市分别安排2272万元、2245万元、1911万元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员具体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各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调解员调解纠纷的数量、质量、难易程度、社会影响大小等因素,按照20-1800元的补贴标准,给予人民调解员补贴,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人民调解经费保障得到较好落实。
(二)“稳”字为要,筑牢和谐根基
一是加强力量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政法组织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深化“精网微格”“警网融合”工作,加强平安扣、平安联盟、平安守望点等核心创安力量建设,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矛盾排查化解有效开展。截止目前,全市警务责任区增至1487个、社区民警队伍人数增至1916人,社区民警进社区班子任职实现“全覆盖”,全市80%的社区警务室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全市建立2003个兼具“避险、报警、求助、宣传、情报”功能于一体且24小时运行的“平安守望点”,7.3万余名由单位门岗、物业保安、外卖小哥组成的安全员队伍,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巡逻防范、邻里守望。
二是化解突出矛盾。锚定基层突出矛盾纠纷问题,紧盯城乡建设、涉法涉诉、劳动社保、家庭邻里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无死角的大排查大起底,全部录入“宁稳通”风险管控平台登记建档,坚持综合施策、多元化解、滚动排查、对账销号,切实做到底数清、掌控严、化解好、社会稳。2023年,全市12个板块共排查出的734件基层突出矛盾纠纷问题,处置化解731件,化解率达99.59%。
三是激发基层活力。秦淮区为12个街道、104个社区和人社、房产、妇联等重点部门全覆盖推行“徕斯”数字法庭系统,建成覆盖全区的168个“苔花调解工作室”,实现步行15分钟矛盾纠纷调解为民服务圈;栖霞区发挥“栖事宁人”个人调解工作室联盟、“心宁栖和”街道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工作站、“栖小妹”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等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有效预防化解群众身边的风险矛盾问题;江宁区实现区、街镇、村居以及重点行业领域矛调组织全覆盖,推动267个调委会、236个调解工作室、2000余名调解员队伍高效运转,确保风险矛盾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浦口区加强18个部门的协作联动,创新开展“和解浦畅”调解工作,医患、交通、商贸、环境等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的预防调处成效良好;六合区持续深化“茉莉花调解工作室”星级建设工作,建立20余个矛盾纠纷调解品牌工作室,力促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溧水、高淳区依托区、街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构建起覆盖城乡、专业多元的调解矩阵体系。
四是培育社会力量。高度重视矛盾风险预防化解类社会组织、专业团队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积极引导相关社会力量依规有序进入并参与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推进区、街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鼓励引导专业强、业务精的调解类社会组织进入区级调解中心,目前有18家社会组织在区级中心提供服务。同时,从2014年启动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成立市区两级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55万名平安志愿者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市检察院围绕环境污染、医疗纠纷等重点领域,从基层治理代表、科研领域专家、法学实务从业者中吸收聘任241名听证员,建立市区两级共享共用听证员库。市信访局深入挖掘“两代表一委员”在推动化解层面性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加大社会服务购买力度,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在化解基层信访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市委政法委、市卫健委等部门按照中央和省部署要求,协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推动涉心理服务相关市场主体参与到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目前全市有涉心理服务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4357家,占全省同类组织机构的37.42%,对基层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联”字为重,强化机制融通
一是抓实四大调解。压实司法行政、人民法院在调解工作中的牵头职能职责,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目前,司法行政部门推动在全市共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622个,设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400余个(其中婚姻家庭类1200余个,交通类30余个,物业类30余个);23个市级部门采取行政调解委员会、调解中心、申诉中心等形式在矛盾多发领域设立行政调解组织,市区两级共有行政调解组织130余家;建成个人调解工作室499个,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全覆盖,2022年以来新增商事商会调解组织32个、企业调解组织65个、新业态调解组织12个;人民法院组建专门调解速裁团队与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对接,建立健全“1个法官+N个调解员+N个审判辅助人员”运行机制,实现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有机衔接,形成集约式、一体化调处工作模式。
二是促进对接联动。加强多元解纷方式路径的整合融通,推动和解、调解、仲裁、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各类解纷方式在主体、制度、程序和效力上有机衔接,着力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公调、诉调、检调、访调对接工作全覆盖,市、区两级非诉中心实体运作,两级法院均设立“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金融纠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行政争议等类型化纠纷诉调对接示范点建设持续推进,检察特色服务站与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双向协作配合机制有效运行。
三是推进联防共治。推动政法力量融合共治,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各级政法机关干部、“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法学会会员等,按照就地就近、方便工作原则,参与居住地或工作地网格服务,组织召开“政法网格员+片区检察官”、法官政法网格员沙龙、律师政法网格员队伍建设、公安政法网格长工作推进会,持续深化“万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政法网格员“集中见面、组团服务”活动。目前,全市1.6万名政法网格员挂钩1.2万个网格,实现“一格一员”全覆盖,政法网格员通过手机终端平台上传服务活动信息44万余条,同时发动1.4万名网格员、4.4万名微网格员协同参与,在基层广泛汇聚起联防共治的生动局面。
四是搭建一体平台。坚持“整合力量资源、规范基本流程、加强专业建设、推动实体化运转”原则,运用“线下+线上”方式,强力推进各级各类“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设。板块层面,全市有9个区级平台建成运行,3个区级平台(鼓楼区、浦口区、江北新区)升级建设中;诉讼服务中心整体成建制进驻1个(溧水区)、团队入驻7个、机制对接4个;人民来访中心整体成建制进驻11个、机制对接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整体成建制进驻3个、分中心入驻8个、机制对接1个。街镇级平台已建成运行90个,升级建设中12个。条线层面,在市、区两级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全面建成,提供咨询、指引、受理、调解、仲裁、援助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该工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特色案例;“1+6”医患纠纷调解平台规范运行,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12家单位共同成立全国首创的江苏(南京)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南京入选国家第一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城市。线上层面,打造上线“宁稳通”风险管控平台,对接安全生产、阳光信访、12345政务热线等平台,实现矛盾风险闭环管控;综合应用网上诉讼服务中心、“江苏微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推行诉讼事务全市通办,实现当事人、律师与法官的网上沟通联系;依托部省两级调解平台,形成市、区、街镇网上劳动纠纷调解处理机制,网上调处劳动纠纷案件占仲裁机构立案受理案件50%以上。
三、下步工作重点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持续创新基层“枫桥式工作法”、建强用好“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为抓手和着力点,深入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做实做优基层社会治理和诉源治理工作,筑牢维护安全稳定的防线屏障。
一是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执行《南京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健全完善排查预警、诉源治理、一站解纷等机制制度,依法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强化“访”“调”“诉”一体推进,及时就地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镇)、矛盾不上交”。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针对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等重点环节,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严格落实“诉访分离”,优化信访听证、信访评议程序,提升信访矛盾化解能力。
二是深化工作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意见》,对标104个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持续深化创新“枫桥式工作法”,重点培养新时代“枫桥经验”国企版等工作典型。把注意力放到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的质量建设上来,推动多元解纷载体的建设从“有”到“优”,始终坚持“整合力量资源、规范基本流程、加强专业建设、推动实体化运转”的工作原则,持续推进地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推动实现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不断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都市版南京模式。
三是提升协同水平。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压实司法行政、人民法院在调解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强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政法部门之间,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持续推动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建好用好行政调解组织,促进医患、交通、劳动、物业、消费等传统行业性专业性纠纷化解工作向新领域拓展,促使更多力量流向引导和疏导工作端,不断增强矛盾协同联调、多元化解的整体合力。
四是加强人才保障。配强专业队伍,完善调解员招聘录用、管理使用、业务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锻造与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相适应的调解工作队伍。探索建立调解员队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推广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加强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公平合理、与时俱进的考评机制,确保人员及工作相对稳定。
五是促进人民参与。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行居(村)民议事会、理事会、恳谈会等协商形式,畅通群众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渠道。持续拓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途径,用好平安志愿者、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乡贤等群众力量,发展吸纳律师、社会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专业力量参与基层矛盾化解,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格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委政法委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委政法委
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