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廖任熙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推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2023年,完成了《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南京市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并发布实施。率先制定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一部贯彻长江保护新理念的地方性法规。持续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培训、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培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做好全市环境及污染源监管等信息公开工作,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二是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加强财税支持。出台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引导各区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化工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兑现新增绿色工厂奖励;安排节能减排领域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降碳攻坚行动,实施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奖励。完善金融扶持。积极落实绿色金融奖补政策,组织我市企业申报绿色债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等省级绿色金融资金,奖补资金规模逐年上涨。
三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以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执法攻坚,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条线开展各类执法检查企业(点位)3.05万家次。在坚持执法有力度的同时,彰显执法温度,规范完善免罚清单,以提醒、协商、告知、建议、劝导等方式,执行轻罚免罚政策。抓好突出问题整改,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督察、监督帮扶交办问题整改,2024年上半年,已开展执法专项行动15次,完成部、省执法帮扶交办处理问题企业125家次。
(二)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减碳。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出路,聚焦氢能、储能、生态碳汇、低碳或生物碳(负碳)产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加快推动氢能、储能、智能电网、钢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促进我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重点支持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应用示范。
二是打造ESG投资先锋城市。近年来,我市创立了“南京·ESG投资”招商品牌,已先后举办6期投资活动,助力在宁重点企业绿色资源整合。以华能、南钢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在南京形成了涵盖绿色能源供应、机构服务、市场应用在内的长三角碳中和产业创新投资联盟,重点打造“绿电交易+零碳建筑改造+碳核算前端服务”为一体的ESG全流程服务体系。通过长三角碳中和产业创新投资联盟、中新绿色未来产业等联盟平台,国机数科、华润数科、金仕达江苏总部等ESG相关项目在宁落地。
三是引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2+6+6”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我市软件业务收入达8000亿元,智能电网业务收入超过3600亿元,“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此外,我市出台《南京市“全球数字服务商计划”实施方案》,依托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金融、科技、商务、文旅、枢纽物流等重点领域,发挥全球数字服务商的引领能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全球数字服务商达50家左右。
(三)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
一是推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十四五”以来,大唐溧水燃机热电联产、协鑫高淳燃机热电联产等燃机项目按期建成投运,天然气输配网络基本实现“外通内畅”。同时,深挖新能源增长空间,印发《关于规范光伏发电项目用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持续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截至2023年底,全市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133.5万千瓦,较2022年同期增加54.3%。
二是积极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我市积极谋划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储能与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先后印发《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南京市加快发展储能与氢能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截至目前,南京市新型电力装备(智能电网)产业体系在国内最为完备,发、输、变等环节领跑全国,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整个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于2021年3月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持续优化绿色出行体系。我市高度重视绿色出行建设,2017年首批获得交通运输部国家“公交都市”称号,2023年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常年保持75%以上。目前我市公交车辆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比例高达93%,并明确新增及更新公交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公交车辆。积极推进“地铁到站、公交到家”微循环公交试点,打造“小蓝鲸”“小宁萌”微循环公交品牌,满足市民多样性的出行需求。
(四)强化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一是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全市主次干道、户外大屏、10条地铁线广告屏、南京电视台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和电子海报,每月开展全媒体新闻发布,开展“城管行”暗访和问题曝光专项行动,保持高频次宣传力度。
二是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积极倡导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理念,承办“节能降碳你我同行”省市节能宣传周主题活动、“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活动等,营造绿色低碳氛围。持续开展“低碳蓝鲸灵”主题宣传活动,制作《美丽南京始于心,全民治塑践于行》《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南京这样做》宣传短片,组织开展“宁减塑,就靠您”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做好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
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连续三年开展“万人跟着垃圾趣旅行”、垃圾分类家庭赛、辩论赛、新媒体产品赛、垃圾分类进万家直播等主题活动。打造垃圾分类宣教基地20个。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7万多人,打造了“凡星、分莫愁、红绿蓝、浦小净银辉宣讲团”等一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一日营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政策支撑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统筹专项资金推进美丽南京建设。搭建“绿融金陵”政、企、银沟通交流合作平台,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落实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办机制和举报线索共享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惩处力度。
二是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统筹开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聚焦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融合发展两大主线,深入挖掘产业增长点,推动龙头企业培育和重点园区能级提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储能与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强化煤炭减量化和清洁高效化利用,推动现役煤电机组提质增效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不断优化简化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流程,继续大力发展光伏,推动支撑性清洁电源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基于“地铁到站,公交到家”的公交发展新定位,构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服务网络体系。
四是营造社会共治氛围。持续做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生态日等活动,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粮食浪费、反过度消费、“治塑”行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