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489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动秦淮河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3 10:48 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孙大钊、储震、陆燕等委员: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秦淮河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文化之都”的城市,千年文脉浸润着秦淮两岸,彰显着广博的人文魅力。秦淮河,源于句容、溧水,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自西向东,流经南京城区,汇合于长江,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极负盛名,被称为“南京母亲河”和“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六朝时代达到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到了宋代逐渐复苏成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金粉楼台,再度达到繁华的巅峰;清末民初,内秦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解放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根治秦淮河,进行规模的治理,重点开发建设了秦淮风光,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一、秦淮河文化遗产保护及申遗基础情况

    1.坚持文物保护先行,守住文化遗产根脉。秦淮水系以及其流域串联了众多的文化遗产。沿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瞻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大士故居、钓鱼台河房等,分布着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夫子庙展览馆(大成殿)等重要文博场馆。为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市、区文物部门从保护规划、文物本体修缮、日常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了秦淮河沿线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筑牢文物保护安全防护底线。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秦淮河两岸历史风貌区、钓鱼台历史风貌区等。制定出台《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完成大报恩寺遗址、“秦淮民居群”保护规划等编制工作。二是注重秦淮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与修缮工作。为进一步延续文物功能,最大程度发挥文物价值、历史内涵,近年来,秦淮区对糖坊廊河房、秦大士故居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展示,按照“保护更新老城”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秦淮河沿线区域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栖霞区加大投入,对百水河流域附近文物、古迹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同时,改善百水河周边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对文天祥诗碑亭及金陵驿旧址、王芃生墓等文物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和园林化改造,使文物与周边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文物本体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展示。三是加大日常文物管理力度,确保文物安全。推进文物监控项目建设,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文物保护责任,落实文物安全检查、巡查、值班报告机制。目前,秦淮河沿线文物保护总体情况较好。

    2.着眼溯源阐释,文物研究展示现新貌。目前,大报恩寺遗址景区、瞻园、江南贡院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已作为文博场馆对外开放,展示“太平天国历史”“科举文化”等秦淮特色文化内容。在延续老城街巷肌理、保护修缮古民居基础上建设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成为5A级旅游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新亮点。结合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在河道沿线设置多个景墙及石碑,介绍河道、桥梁、码头的名称和历史由来,增强往来游客对秦淮河的认知度和周边居民的认同感,实现历史文化宣传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有机融合。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西街遗址考古近期取得重大进展,逐步揭露长干古城面貌,取得文明探源的重大收获,实证南京城的历史沿革,将南京的建城史提前了600年以上。

    3.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秦淮文化软实力。秦淮文化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为内涵,沿线夫子庙地区更是集旅游观光、美食购物、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著名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秦淮河是历史文化名河,孕育了灿烂的非遗文化,留下来秦淮灯彩、南京白局、秦淮小吃等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夫子庙周边非遗展馆林立,是人们研学游、深度游与沉浸式体验的绝佳场所。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力促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态传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个性化文化供给。每年春节至元宵节间举行的秦淮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有“天下第一灯会”的美誉,已连续举办38届。“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获得国家“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首,成为南京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名片。夫子庙景区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旅游景区”优选项目名录,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入选“非遗旅游街区”优选项目名录。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入选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

    4.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见行见效。小西湖地区位于秦淮河沿岸,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2015年,启动“微改造”工程,在保留传统老城的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同时,引入灯彩工作室、虫文馆、茶馆、民宿、轻餐饮、“网红”艺术展馆等多元化业态,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开辟一条历史街区保护新路径。“微改造”后老街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已成为当下年轻人“深度打卡”南京必去的地点之一。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21年第九届名城会上,小西湖项目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实践”被推介,备受世界关注。棋峰试馆位于秦淮区钞库街15号,被公认为“徽派建筑与苏州水乡建筑的结合体”,明末清初,成为一处接待同乡、同族考生的客栈。修缮后的“棋峰试馆”打造为作为主题文化酒店,保持了文物历史功能和科举文化基因,成为网红打卡酒店。

    5.宣传推介,扩大申遗群众基础和影响力。近年来,南京充分挖掘包括秦淮河在内的特色资源,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文学之都等城市品牌。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动“南京走出去”为使命,打造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用南京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成为南京“走出去”重要国际交流平台。秦淮河曾经以双城文化客厅、河流文旅交流对话的形式与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开展“双河会”。

    6.擦亮文学之河名片,续写当代辉煌。秦淮河是书香之河。自唐代以后,形成了以诗仙李白等人领军的大诗人、大词家队伍,他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秦淮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以及寻踪怀古,讽喻现实,抒发家国情怀的主题,涌现了一大批诗词史上的扛鼎之作。近年来,市宣传、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文化传承,积极拓展文学空间建设,提升内秦淮河现有景点的观赏品质和文化内涵,以“文学+”促进外秦淮河的文旅项目开发和旅游热点形成建设完善。当代秦淮河沿线,依然书香飘逸,随处可见的阅读空间,城市文脉不断赓续传承。

    7.全面治理矢志不渝,推进秦淮河环境整治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张,秦淮河沿岸乱占乱用现象突出,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流入秦淮河。2017年前,秦淮河水质常年劣Ⅴ类,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市委、市政府按照“治理从严、文化赋能、市场反哺、机制保障”的思路,积极探索特大城市内河污染治理新路径,经过近几年系统治理,秦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外秦淮河七桥瓮、秦淮河干流洋桥等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干流自然岸线率达到90.4%,底质生境明显改善。2023年底,秦淮河治理、生态修复获得生态环境部表扬,入选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外秦淮河清淤工程于2021年9月开启,2023年完工,全长13.35公里,项目进一步减少了外秦淮河内源污染、改善了水环境,显著提升水质和防洪排涝能力。完工后的外秦淮水域,水上游船观光接待游客数量大幅上升,2023年游客数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率约为143%。承办2023南京·大学生赛艇公开赛、2023年江苏省龙舟精英赛暨第五届秦淮河龙舟竞渡大赛等多项知名水上运动赛事,恢复掀起水上运动热潮,成为生态环境造福于民的示范样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为推进秦淮河及支流周边环境提档升级,栖霞区以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在百水河流域建设沿河步道、休闲广场、生态洼地、游园绿地,形成一条约6300米的城市休闲滨水走廊。2016年以来,玄武区陆续实施内秦淮河黑臭河道整治、内秦淮河岸线综合整治、内秦淮河(玄武段)水环境提升、内秦淮河北段和东段河道清淤等工程,结合两岸环境实施了岸线综合整治,打造了沿河广场和人行步道,新增了河道栏杆、生态浮岛等设施,河道水质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各区严格落实“河长制”相关工作要求,设置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各级河长按照职责分工,定期对所属河段开展巡河检查,主动排查发现河道水质、岸坡绿化、公示牌、步行道保洁等问题,及时解决并跟踪问效,确保河道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应该具有全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较好的保存现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条件)、扎实的保护管理基础以及利益相关者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态度。《操作指南》第八十九条还规定:依据标准(ⅰ)至(ⅵ)申报的遗产,其物理构造、重要特征都必须保存完好,能表现遗产全部价值的绝大部分必要因素,体现其显著特征的种种关系和动态功能也应予保存。另根据申报工作规程,一项遗产应该首先列入缔约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并上报世界遗产中心至少一年,才有资格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难度不断加大。201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重要修订,自2018年起一个缔约国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致力推进世界遗产均衡性的全球策略,明确向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较少的国家,以及遗产类型较少的项目倾斜。我国目前拥有世界遗产57项,是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今后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选定要求将更加严格,标准更高。202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通知,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通知要求,每个省只能申报两个独立项目,我市梳理申报《南京明代都城遗址》《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两个项目,目前国家文物局还没有正式公布。

    当前,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参与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和“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两个项目已于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进行了备案。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两个项目的申报工作。

    三、推进秦淮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路

    秦淮河及其孕育的秦淮文化,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元素,自然景观多,人文景观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但是比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基础工作薄弱、相关研究开展不充分、遗产价值不清晰、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尤其部分相关建筑复建或重建于八十年代,其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较大影响。秦淮河申报世界遗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保护利用和价值呈现,各位委员的建议与我局的申遗思路不谋而合,以申遗为工作抓手,充分挖掘秦淮文化突出普遍价值,对于推动南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优化城市环境和文化设施,提高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文化获得感,推动秦淮文化走向世界、获得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市级文物部门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砥砺前行促进文物保护与规划、城建、老城改造等协调;秦淮河沿线区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应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制定和完善有关保护管理法规,加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强化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利用区、街、社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加强巡查,切实将文物安全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世界遗产概念的核心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也是倍受瞩目的世界遗产评定的标准和依据。要深入开展秦淮河文化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开展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清晰阐述其符合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明确遗产定位,并与国内外同类型遗产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完整的遗产价值体系。

    三是加强保护展示。市、区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做好秦淮河流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修缮、环境整治、阐释展示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持续举办秦淮灯会等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丰富旅游资源。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用城市“微更新”换百姓“大幸福”。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体验秦淮的历史文化,激发秦淮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秦淮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动利用宣传,激发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以秦淮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结合文学国际交流活动和文学空间建设,书写秦淮河作为“文学之河”的当代篇章;借助两年一届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深度挖掘秦淮文化禀赋,链接国际机构、友好城市、企业、高校、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与国际社会共同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充分利用南京正在建设多平台网络社媒矩阵,以及“发现南京”推特、脸书、照片墙账号海外影响力,向国际推介秦淮文化。

    五是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秦淮河文化景观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控制,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形成遗产所在地社区和居民共同促进遗产保护的良好共识。

    六是关注申遗动态。关注国际世界遗产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政策、新举措,学以致用,为推动秦淮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规划出可操作性的策略和路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申遗经验,根据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储备相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南京文旅行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