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郑剑艺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儿童活力通学圈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市坚持“一把手”统筹协调、“一盘棋”合力推进、“一体化”共建共享,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各方面,全方位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顶层设计逐步强化,“五个友好”协同推进,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权利保障切实加强,成长空间优化提升,发展环境日趋向好,品牌特色持续彰显,走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建设的“南京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米视角”的新措施
(一)构建推进机制,组织保障更加完善。南京市不断完善党委、政府“双一把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健全儿童友好“双牵头”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26个成员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高位统筹和各部门各领域的深度参与。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合力推进儿童友好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南京市将强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点专项规划,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试点单位建设方案》《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建设方案》等55项文件,形成全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体系,一体推进、统筹解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三)加大组织协调,多维支持协同发力。南京市延续优化完善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建立“2+3+4+10”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支持评估体系,持续提升宏观政策的协同性、精准性、有效性。即,“2”: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建设;“3”:形成三体联动宣传模式,营造儿童友好社会风尚;“4”:完善四级空间建设保障,持续完善市、区、街、社区空间功能;“10”:支持开展十大儿童友好主题专项行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路径。
二、优化社会氛围,倾听“一米视角”的新想法
南京市通过媒体、载体和主体“三体”宣传模式将儿童优先、儿童友好理念向全社会广泛传播。
(一)依托媒体手段,构筑宣传矩阵。南京市公开征集南京儿童友好城市logo、主题曲歌词,吸引十万余市民热情参与,中央省市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儿童参与品牌“小小民生观察员”新闻访谈——《“一米高度”看南京,我与城市共成长》获得中国新闻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进千家万户、形成社会共识。
(二)拓展平台载体,构建“南京品牌”。南京市统筹全市企事业单位优越资源,开展“宁育未来”专项行动,创新举办两年“宁育未来•童乐一夏”全市中小学生暑期特色活动。聚焦“走近社会”“科普探秘”“研学体验”“寻访历史”“体育运动”五大主题,积极发动东南大学等在宁高校、机构,面向全市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新兴领域青年子女以及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参与少年儿童超过10万人次;利用“梧桐语”城市小型客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周边社区儿童提供“爱心暑托班”等服务;开展“少年城建说”“我是环保小局长”等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开展“绿动南京——1米高度看城市”艺术作品征集等生态环境教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南京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三)坚持主体优先,有效畅通渠道。南京市构建多级儿童参与阵地体系,建立1个市级儿童民生观察站,55个社区儿童民生观察点,组建近100个儿童观察团,基层开展儿童参与活动500余场。开展极美南京第二届“小小民生观察员”社会实践活动,征集建议案2435份,搭建儿童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话平台”,8位儿童与9个市级部门代表面对面交流。推动优秀建议案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帮助儿童建议落地实现。儿童参与参与基层治理,为南京创建国家级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澎湃动力。南京儿童以童稚之力汇聚起“童”心“童”智,凝聚、蓬勃出令人欣喜、爱意满满的基层治理“童”力量。
三、“五好”并举落地,满足“一米视角”的新需求
(一)强化系统思维,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南京市成立儿童友好发展中心,组建南京市儿童友好专家库,开展儿童友好地方性法规政策咨询评估,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南京路径》等研究成果,储备丰富政策理论支撑。落实《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编制《南京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2023-2030年)》,推进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出行和交通设置等全领域建设导则,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试点单位建设方案》《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建设方案》等,儿童友好服务政策体系织线成网。
(二)聚焦儿童所需,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南京市创新打造全市养育照护服务网络。全国首创“家长养育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构建主体多元、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率先构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开发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大力推荐公益优质社会项目,率先在全省实施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达到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所及红色阵地纳入课后服务资源统一管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学用相长,被教育部列为“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三)构筑福利体系,权利保障切实加强。南京市精准实施儿童友好权利保障,让儿童真正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出台民政部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第一个地方性立法——《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实现0—14岁各类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救助全覆盖;率先设立“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励志奖学金”,资助困难学生超30万人次、资助金额超5亿元;面向困难家庭、特殊儿童,设置“大手牵小手 金陵文博行”“杖走南京”“服务传递爱”等专属游学体验项目109期,服务儿童近4700名,助力儿童健康阳光成长。
(四)统筹谋划拓展,成长空间优化提升。南京市坚持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部署各部门、各板块抓紧开展项目储备,谋划好项目建设点位,挖潜城市和社区的“金角银边”,编制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及《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命名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小西湖社区、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茶亭社区等55家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其中,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建立了全省首个社区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体验中心。新改建9个体育公园、50片灯光球场,完成全市641套全民健身工点器材的适儿化更新,努力拓展儿童健身活动空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儿童活动场所18片,面积8491平方米,健身场地36片,面积12121平方米,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品质的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五)倡导文化提升,发展环境日趋向好。南京市基本建成四级儿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南京市文化馆和金陵图书馆儿童专属空间或服务场次占比超1/3,12个区文化馆、13个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场次占比超1/2,全市101个街镇、1214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站(中心)100%提供儿童服务。全市共有107个公益性小剧场、654个乡镇放映点,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盛宴。建成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102个,打造家门口的少儿阅读空间,其中,金陵图书馆获评全国以及江苏省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全市60个博物馆、14个图书馆、13个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超过732.78万人次。亲近书香,成为南京的城市气质、南京儿童的生活乐事。
四、聚力创新探索,激发“一米视角”的新活力
南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博爱兼容的社会生态,将儿童事业发展与“博爱之都”“文学之都”内涵相结合,将“城市名片”变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经济创新探索。
(一)重塑文旅形象,儿童友好风尚深入人心。南京市针对研学客群、亲子客群,完善适儿化设施,打造儿童专属线路、讲解导引,提升儿童获得感;突破传统景区概念,以儿童友好社区(小西湖、佘村)、试点单位(玄武湖、甘熙故居)建设为示范,让儿童友好的文旅融合场景覆盖到遍布城市角落的文博场馆、历史街区、商业综合体和商圈、城市公园和主题乡村。博物馆里打造“数字长江”“数字红楼”“魏晋风度”等沉浸式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资源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组织“在博物馆长大”“博物馆疯狂夜”等社教活动超1600场次,“到博物馆去”“听博物馆说”已成金陵娃娃新风尚。
(二)深挖文艺资源,儿童生活品质增添色彩。南京市举办文化艺术节少儿美育发展论坛,“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超1000场,“戏聚童年”“小小传承人”《神奇的书》等持续多年的明星品牌,成为孩子开拓眼界、感悟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鸡笼山下文学课”邀请上百位名师,共创百节文学课,借助“元宇宙生态平台”沉浸式体验古籍中的山水人文,吸引1万余名儿童参与。创新推出“宁育未来 童乐一夏”全市中小学生暑期特色活动,举办了“小小建筑师”公益研学班、乡村主题研学实践、体育冠军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丰富儿童多彩生活。
(三)厚植文化底蕴,儿童活动平台形式多样。南京市梳理红色资源点160余处,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持续推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计划,开展寻访红色研学、强国少年说等活动,组织3万名“红领巾讲解员”分批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诗游南京+触摸自然”诗歌体验活动,每年组织视障孩子感受南京美好春天,成为南京参与“世界诗歌日”全球交流的特色活动。
五、在儿童活力通学圈上
(一)加强儿童友好的慢行体系。按照《南京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要求,积极营建儿童友好生活圈。大力推进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在统筹街区整体规划建设中贯彻儿童友好理念,优化道路断面,合理规划社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空间,增加儿童友好的标识系统和城市家具,为儿童创造更加安全、便利、有趣、宜居、宜学的街区环境。营造儿童安全的社区环境,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鼓励社区共建花园,融合生态、社交和教育功能,以绿色方式激活闲置区域,营造友好亲切的社区环境。
(二)促进儿童参与城市规划。支持从儿童的视角发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鼓励儿童参与到城市和社区规划过程中。在建邺区社区规划师工作中,推动家校社共建,探索成立儿童观察团,倾听儿童声音,通过儿童视角了解儿童需求,以学校及社区之间的街区改造为依托,开展墙绘活动,让儿童全过程参与到友好社区的策划、设计、建设中,培育儿童关注公共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三)关于采用智慧公交卡等智慧化手段,鼓励学龄儿童采用公共交通的建议。为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现象,市政府提出“一校一策”工作方针。今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关于“一校一策”提升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文明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进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多维共治。我局积极响应交管部门、教育部门创新推动接送学定制公交服务举措,指导协调公交运营企业充分调研、试点运营。2023年至今,共开通5条“求知线”及10余条通学定制公交,有效缓解校园周边的交通拥堵现象,解决学生家长在工作与接送学生之间的难点问题。“通学定制公交”车辆配备巡检人员有效保障乘车学生安全;车辆采用“优点出行APP”智慧科技软件,有效监测车辆实时位置及动态;学生上下车实行实名制扫码并实时推送短信至学生家长,家长可以随时掌握车辆及学生位置动态,让学生更安全,家长更放心。
(四)关于“优化以学校为中心、500米到1公里范围半径内的‘儿童活力通学圈’建设”的建议。近年来,我局始终将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治理及学生交通安全保障作为重点工作推进落实,结合“一校一策”专项工作开展及重点民生事项推进,从交通组织、设施完善、1+N护学、内部通报等多方面对主城区96所学校综合施策。截至目前,共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标志2810套,调整学校周边交通标线247处,新增过街斑马线84处,完成52所学校彩色斑马线的施划,在5所学校进出口前试点非机动车减速慢行区,针对学生过街需求大的32所学校按照触摸式行人灯,最大程度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下一步,我局将积极配合市建委、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聚焦“人多车多路少”的突出矛盾,真正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持续推动“小微改造”、交通组织优化、挖潜路外空间、优化通学标识等举措的落实落细,进一步提升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水平。
(五)关于“开设专门的通学路线,鼓励学龄儿童采用公共交通”的建议。自2023年起,我局联合市教育局、公交集团等部门先后赴常州考察“校园巴士”、赴北京考察“通学线”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定制公交接送“南京模式”。目前,已会同市公交集团开通5条“求知线”定制微循环公交、覆盖15所学校,客流量由115人逐步增加至300人以上,主要解决家校距离较近的公办校公交接送问题。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河西外国语学校等6条定制公交包车也已正式运营,缴费乘坐总人数达105人次,主要解决家校距离较远的民办学校公交接送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局持续加强沿线信号绿波、铁骑保障,确保通学线运行高效、时长稳定,并安排巡检员加强车上安全管理,协调学校安排人员负责站台至学校的安全维护工作。3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南京市通学定制公交工作规则(试行)》。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动各区落实属地责任,加大各学校定制公交推进力度,同时建立市、区两级定期会商模式,通过工作评比、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研判分析工作推进情况,总结推广好的工作经验,及时整改问题短板,不断提升治理工作效能。
下一阶段,南京市将继续强化儿童友好建设研究、指导、督促的工作职责,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培树一批头部标杆。依托试点单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试点品牌,打造一批试点阵地,开展一批试点活动,推动完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构建儿童友好服务联盟,促进各板块有机衔接,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多元参与、多方建设的有效路径。发布一批建设成果。及时总结梳理南京儿童友好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召开儿童友好建设发布会,展现近年来南京儿童友好建设优秀成果,开展儿童友好论坛,优化南京儿童友好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南京儿童友好城市影响力。制定一套儿童参与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儿童诉求表达、决策执行、监督评估、意见反馈全周期参与流程,推动优秀儿童建议落地、成果转化运用,将儿童参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为广大儿童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美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服务。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发改委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