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17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强稳产保供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4 17:19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易剑锋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强稳产保供能力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粮食安全部署要求,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2019年的200.6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208.56万亩,产量由2019年的19.3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9.87亿斤,取得了面积、产量连续四年增长的好成绩。同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持农业生产相关政策措施,去年全市各级财政发放粮食生产相关补贴超13亿元,通过“让农民种田赚钱、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一、关于“勇于担当重大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稳产保供安全”的建议

    我市深入实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发放耕地保护补贴资金近10亿元,发放稻谷补贴超1亿元,2023年新出台市级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对实际种植水稻、小麦的主体分别按100元/亩标准发放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91亿元。今年继续执行,5月全市发放小麦种植补贴1.06亿元、惠及1.2万户小麦种植户,有效应对了小麦价格波动对种粮农户收益的影响,稳定了农民种粮预期。稳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保额从700元/亩提升至最高1300元/亩,财政补贴比例从85%提升至90%,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实施涉农贷款贴息和农业融资担保费减半补助政策,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针对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分类推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陵惠农贷”、面向初始涉农创业主体的“金陵农担贷”、面向普通农户的“金陵惠农小额贷”以及面向村集体经济的“金陵兴村贷”4款政金合作产品。截至目前,四款政金合作产品已累计授信687.5亿元,累计放贷超230.8亿元,贷款余额66亿元,同比增长18.1%。针对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问题,编制全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统筹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4座大中型灌区、17座农村重点塘坝、16条农村小型翻水线、16座农村重点泵站年度建设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不低于3000元/亩,改造提升不低于2000元/亩,足额保障完成省下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去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通过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推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等,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达3.26,较上年提升了0.13等级,全市一至三等级地(高等级地)达116万亩。粮食生产的设施水平逐步完善,基本实现“小田”变“大田” “瘦田”变“良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农业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收入,有效保护和提高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不减,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为契机,统筹“小田变大田”改革,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做好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继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示范带动经营主体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继续抓好粮食作物生产,抓实抓细肥水调控、病虫防治等关键田间管理,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

    二、关于“切实加强科技支撑,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的建议

    一直以来,我市依托南京科创资源富集的优势,结合农业生产服务指导组,委托南京农业大学李刚华团队、省农科院王才林团队,对全市水稻单产提升开展技术服务,推动关键技术落地转化。聚力推动头部型、领军型产业链主体培育,成功召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座谈会,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方式创新。积极发挥科金兴农服务平台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资金、人才、土地等多元要素集中集聚,举办“科金兴农服务日”专题活动6场,对接服务主体165个、协调解决问题约40个,示范推广115项“四新”清单。加大种业企业培育力度,全市12家主体入选省级优势特色种苗中心(企业),全市累计入选企业58家,市农科所入选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全市累计建设省级种质资源库3家。围绕市场需求和效益导向,大力开展粮食优新品种实验、筛选和展示推介,加快推广口感、外观、产量、抗性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和小麦品种等,以优质品种支撑粮食增产增收。支持鼓励种业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2023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超过30个。全市粮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优良食味稻米占比近70%。举办“农技大比武”活动,通过“以赛代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能。今年按照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作方案要求,着力开展小麦、油菜、水稻单产提升行动,示范引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投入打造“吨粮田”示范片3.2万亩,高质量打造82个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小麦实收测产最高638公斤/亩、油菜实收测产最高311公斤/亩,均为历史新高。大力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实现粮食节粮减损,提高科学储粮水平,2020年起,在全市市属粮食企业中率先试点推进氮气气调储粮和低温免熏蒸储粮两大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为“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大力推进高标准粮仓项目建设,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南京灵山粮食基地高标准粮仓建设项目。统筹中央、省资金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着力保障粮食生产等重点机具。市级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扶持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农业经营主体围绕稻麦油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及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开展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推广,促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因地制宜带动、引领各类社会力量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2024年,计划开展以土地托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万亩,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三项服务,面积突破150万亩次。

    下一步,我们将用好用足南京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强化粮食生产技术装备支撑,提高粮食机械化综合水平,依托“科金兴农服务日”对接平台,抓紧抓好年度115项“四新”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分层分类精准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和技术指导。围绕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抗性育种,开展种业科技攻关联合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试验站和五个区级综合测试基地作用,开展水稻新品种综合测试和示范。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效丰产方建设,继续支持鼓励各区举办高产竞赛、粮王争霸赛等活动,充分调动粮食种植户推技术、创高产的积极性,维持“你超我赶”的服务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种粮氛围。

    三、关于“着力提升南京农业产业园建设,夯实粮食稳产保供的产业基础”的建议

    全市现有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2个;12个市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23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园区核心区面积59万亩,基本涵盖了八大主导产业链条,总产值近300亿元,主导产业加工业产值18.8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37.8亿元。园区入驻科技团队83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168个,推广应用“四新”成果630个。放大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引领作用,加强农业“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全力打造农业科创“新高地”。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智能农机、未来食品等重点,推动41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高水平打造一批农业高科技应用场景。

    下一步,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立稳定的专职管理团队,加快园区建设到园区运营的转变,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依托园区平台公司,拓展品牌建设、产销对接、科技引进、农事服务等功能,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发挥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结对共建”,推进科技成果运营推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快从延链补链到强链的重点转移,强化新质生产力应用,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技术、设备、工艺、模式优化升级,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产业链打造、品牌创建的融合。

    四、关于“建立粮食稳产保供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我市对粮食立法高度重视,2022年将粮食立法列入政府规章立法调研项目,2023年列入政府规章立法正式项目,编制形成《南京市粮食安全保障办法》,今年4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1日正式施行。这既是我市粮食治理领域首部地方政府规章,也是全国首个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地方立法,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粮食安全保障的高度重视。《办法》第一章第五条专门规定了粮食节约的相关内容。近几年随着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我市已形成以南京粮食集团为龙头,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个产粮区为支撑的市区两级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制定《南京市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建设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京市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建设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管理办法》《南京市地方政府储备粮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增加储备粮油补贴标准,重点支持新建(改建、扩建)库、新建烘干机、粮油仓储设施维修改造、仓储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调动粮食企业承储积极性。结合“小散远旧闲”整治工作,积极督促相关区对辖区内不符合储粮要求或者不再储粮的仓容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型仓储设施覆盖率,不断夯实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全市稻谷日处理能力8600吨、小麦日处理能力600吨,满足全市日消费3000吨左右成品粮需求。依托大型连锁超市、生活大卖场、农贸市场等设有粮食应急网点323个,应急加工企业29家,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与淮安市长期签订50万亩优质稻米、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合作协议,在应急状态下15天内可供应南京市场成品粮3.6万吨。与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等省的产粮大市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全市外埠粮源稳定、供应基础扎实,市内粮食库存充裕,供给能力充足。

    下一步,结合“小散远旧闲”整治工作,积极对辖区内不符合储粮要求或者不再储粮的仓容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型仓储设施覆盖率,不断夯实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加强粮食“走出去”,推动粮食对外经济合作,有效调剂和补充本地粮食供给。巩固宁淮产销合作成果,稳步扩展宁淮共建的优质稻麦基地规模。进一步深入推进毗邻地区产销合作,面向脱贫地区积极开拓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等合作形式,保障南京粮源供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本市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或省外建设粮食种植基地、投资粮食加工企业和仓储港口物流,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撑,以“海外粮仓”“省外粮仓”护航粮食安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