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革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标准化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建成77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人数0.86万人。
(二)强化系统布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会同民政、总工会、妇联、残联等5部门出台《南京市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宁人社〔2023〕47号),围绕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要求、推进措施、组织保障等5方面推出15条具体举措,从制度层面保障“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有序发展。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分解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目标任务,逐一形成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日常指导、季度跟踪和定期通报等制度,市、区、街道联动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三是统一建设标准。市级层面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进度以及场地、设施、人员、制度、服务等建设要求。
(三)贴近需求选址。按照“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的建站思路,在有需求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是进社区(村)。聚焦群众集中反映的“就近就地、方便快捷”等需求,与街道、社区共同把脉开方,积极推进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二是进中心街区。针对环卫工、保洁员和辅警以及建筑、市政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货车、网约车、代驾司机和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特点,因势利导将就业服务站建设延伸到有需求的中心街区、商超、银行网点、车站等场所,打造集休息、饮水、急救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进产业园区。选择对零工需求多的产业园区建设服务站,帮助群众闲时打工,又帮助企业忙时用工,改变了招聘和求职“两头找不到”的局面。
(四)开辟双线通道。建立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制度,统筹线上线下零工服务资源。积极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劳动者和用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供求、职业培训、招工用工登记等“全链条”服务,充实完善“一链办”“快捷办”等功能。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筛选。建立求职登记和用工需求信息库,利用大数据对工种、技术、工作时间等信息进行筛选匹配,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岗位找人”。另一方面公益兜底,服务保障。发挥政府就业保障兜底作用,将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部分,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加大站点的覆盖范围,提供无学历、无技能门槛的公益性零工岗位,优先保障大龄、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
(五)创新高校毕业生求职对接手段。充分运用“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集成互联,促进人岗有效匹配,让企业及时找到人,让求职者找到适合的岗位。截止去年底,全市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会2448场次,提供岗位45万个次。基于平台开发推出高校毕业生“对接问需”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网络渠道,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需求调查,在广泛推送、摸排采集求职意向的基础上,同步对接平台动态更新的招聘岗位信息,运用大数据模型将匹配的招聘岗位迅速准确地推送至求职者,提升就业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自2022年5月1日上线以来,我市已通过系统归集招聘岗位10万余个,共推送岗位逾22万个次,范围覆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51所在宁高校毕业生及部分外地985、211高校毕业生,有效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
(六)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一是大力拓展就业空间。助企发展稳岗位。细化落实吸纳就业奖补、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各项惠企政策落实,着力稳保市场主体稳岗位促就业。优化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和“宁聚”行动。多方筹岗扩供给。对接全市主导产业与“266”创新型产业体系,持续挖掘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协同有关部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为高校毕业生拓展提供更多就业渠道。
二是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帮扶举措。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摸底管理和分类帮扶,针对性提供一次政策宣传、三次岗位推荐、一次职业指导与一次职业培训的“1311”就业援助服务,有序推进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深入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做好政策宣讲工作,建立公益性岗位和人员上岗对接储备库,及时组织招聘上岗,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每年联合市残联、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市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广泛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服务。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愿望,依托街镇、社区为就困人员提供政策宣讲、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推荐就业等就近就便个性化就业援助,持续加强就业扶持政策有效落实。
在我市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就业登记后,按时足额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可按文件要求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
各类用人单位新招用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给予用人单位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全额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提供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安置我市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根据文件要求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参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社保补贴按照用人单位为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保费全额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
对脱贫人口、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享受低保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3年内,按每户每年24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七)开展创业培训工作。2023年,积极融入稳促就业工作大局,打造集“创业培训+创业大讲坛活动”的创业培育、帮扶和实践体系,针对包括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大学生等在内的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群体,分层分类开展创业培训。对接当下产业热点,持续开展创业大讲坛活动,组建创业宣讲团,就财税法务、投资融资、企业管理等提供专业指导,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解读创业政策、普及创业知识、拓展创业理念。
2023年2.38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辐射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40余家高校。同时,我市已成功举办多次创业大讲坛活动、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及南京都市圈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2023年,“舞动青春 创赢未来”南京都市圈第二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暨南京市第八届青年大学生计划书大赛成功举办,通过大赛进一步激发了都市圈青年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热情,打造区域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八)精准帮扶残疾人就业。近年来,市残联利用“残疾人之家”、社区专职委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优先安置残疾人、残疾人家庭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已在“残疾人之家”、社区专职委员岗位工作的符合条件人员,并明确安置程序、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具体内容,为标准化建设残疾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精准帮扶残疾人就业拓展更多途径。
一是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强化培训质量为基础,以促进残疾人实现就业为目标,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截止2024年5月,南京市就业年龄段内残疾人58923人,已就业35890人,残疾人就业率已达60.91%,较上年底大幅提高3.48个百分点,其中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类型人数17273人,在已就业残疾人中占比48.12%,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市级残疾人就业民生实事任务完成1755人(年度任务指标1000人),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华社新闻、《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等国家级媒体,先后多角度报道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二是落实残疾人就业援助政策措施。2024年,就业援助月期间走访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户数426户,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71场次,提供200多个工种,近1000个就业岗位。进一步落实公益性岗位优惠政策,推动岗位优先安置残疾人、残疾人家庭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已在“残疾人之家”、社区专职委员岗位工作的符合条件人员。发布2024年度《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公告》,对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进行解读,鼓励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或主动缴纳残保金。
三是做好残疾人重点人群就业帮扶。2024年,继续开展残疾人高校毕业生“三年帮扶计划”,提供“一对一”服务,组织我市119位应届毕业生摸底调查,服务率达100%。指导视力残疾大学生叶泓霆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得学生就业赛道金奖。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梳理全市涉残农村家庭农场36家并建立花名册,指导“南京天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南京市第二届“双优”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
四是提升残疾人技能水平推动就业。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讲话中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要求,举办全市首期残疾人新质生产力(AI大模型技术应用)培训班,为我市残疾人定制AI短视频运营等相关岗位,实时跟踪培训班学员就业创业情况,为残疾人打开新质生产力等新兴产业的就业“新赛道”。残疾人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翟文嘉、李嘉、王红琴、王立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进一步健全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用好“就在江苏”智慧就业云平台、“苏心聘”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规范采集岗位动态信息,与用工主体开展网络匹配对接,实现数据精准采集汇总,提供“全天候、不断档”求职招聘服务。二是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注重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提高社会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者参与其中。五是持续针对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及创业大讲坛活动,并举办南京市第九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为参加过创业培训的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平台,积极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青年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