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朱庐宁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取消中小学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变相强制打卡”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南京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及行政文件要求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和高中阶段(含职业学校)新生军训课程中加入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3月份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交通安全日等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应急避险、防范溺水、防欺凌、防诈骗等专题教育。每年推出“百场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百余所学校万余名师生参加了安全自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知识实操演练。积极采纳人大代表建议,按照“固化时间、活化内容、形成制度”的要求,自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实行“开学安全第一课”工作。2019年以来,市级层面建立1个南京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和1个溧水分基地,每区至少建立1所安全教育馆,通过实操培训、科普讲座、安全演练、专题专栏、虚拟仿真、案例警示教育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截至目前基地培训安全管理干部、教师近9000人,学生2.8万余人。另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如火灾疏散演练、地震疏散演练、防爆恐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并将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中国教育学会坚持公益原则,免费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安全教育的载体。平台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遵循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主动预防的安全教育理念,建立了科学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和专题活动开展体系。平台提供了安全教育课程、PPT课件、技能训练短片、示范课实录、教案等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教师(班主任)可以方便地运用PPT课件、视频等相关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有助于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授课水平和能力、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及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同时,平台还建立了可供学生和家长学习的课程资源,每节课主要是一个短视频和几道测试题,完成时间约3-5分钟,供学生选做,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参与,未作强制要求。
2018年9月,南京全市域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实验区”,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老师利用平台的资源在线下上课,开展安全专题教育和专项活动,课堂上就把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效落实,以此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学生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安全知识、参与安全专题学习活动等。
但在安全教育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不学家长学”的情况,不仅让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还给家长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针对您在建议中提到的目前各区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已向各区各校再次重申,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同时在今后学校安全工作年度考评中取消安全教育平台作为全市学校安全管理考核指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要求班主任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利用1分钟发挥警示作用,利用5分钟总结本周安全工作,利用30分钟主抓领导给学生讲解安全重要性。二是每年春、秋季开学第一周,持续组织好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安全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充分利用南京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和溧水分基地,持续组织师生开展消防急救、高层逃生、地震逃生等实操培训,切实提升师生安全素养。四是进一步指导各区各校加强家校交流沟通,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安全教育提醒等各种途径宣传安全知识,引导家长平时尤其在节假日时段加强孩子的安全监管。同时,积极加强与公安、消防、应急、交通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孩子的安全教育责任,共同助力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