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12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深化推进“一校一策”交通拥堵治理,改善校园周边通行环境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31 15:58 来源:市公安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市侨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推进“一校一策”交通拥堵治理,改善校园周边通行环境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我局始终将“一校一策”交通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攻坚推进,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原则,综合采取“小微改造”、交通组织优化等治标举措,创新实施定制公交服务、错时分区接送等治本之策,努力为学生和家长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今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周边拥堵警情同比下降14.5%,重点学校放学期间人车集散时长缩短25%,“一校一策”治理入选江苏省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典型案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专题报道,陈之常市长对“定制公交”予以批示肯定。

    一、紧盯难点问题,构建共治共管格局

    “双减”政策实施后,放学时段与城市通勤晚高峰叠加,中小学周边道路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交通品质。对此,我局持续开展交通治理联动共治攻坚提升行动,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全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共治共管”的交通治理新格局。一是高位统筹,明确治理路径。副市长、省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市局党委书记、局长常和平多次组织市相关部门专题研究,亲自带队深入金陵汇文、金中实小、玄武外国语等学校实地调研,9次调度研究解决问题路线图。我局会同教育、交通等部门赴北京等地学习调研,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引,排出时间表,细化路线图,明确考核项,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二是细化方案,明确部门职责。3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一校一策”提升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文明工作方案》,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明确公安、教育、建委、交通等7家市级部门及各区政府、学校的工作职责。我局会同市教育局系统梳理对交通影响较大的96所学校,制定分批次治理计划,先期挑选5所学校,打造治理样板,不断总结推广,实现以点带面。三是紧抓源头,明确工作规范。积极推动规划、教育等部门落实《南京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总平面与建筑设计技术指引》,科学规划校内外交通流线、地下接送系统;推动教育系统将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纳入学校考评体系,督促学校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上保障治理工作有力推进。推动修订《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将学校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以及本市特色做法纳入标准。

    二、做实治标举措,有效改善交通环境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推动学校周边交通组织优化、交通设施提升、交通安全改善,切实以“小切口”实现“大提升”。一是抓好“小微改造”。联合建委、交通等部门,完成25所学校周边道路“小微改造”,通过调整公交站台、改造绿化带,尽可能拓宽通行和停放空间;在20所学校新增上放学时段机动车限行、单行道路,畅通道路微循环。二是优化信号配时。开展学校信号配时优化专项工作,优化103个信号控制路口和138个时段方案;针对学生过街需求大的32所学校,安装行人触摸式信号灯,既保障学生过街安全,又保障道路通行效能。三是升级护学模式。市局党委成员带头参与护学岗执勤,全面实行交警、学校教师、家长志愿者“1+N”三方联勤机制,推行“学生下车、护学接力、车辆快走”的送学模式,家长早上送学即到即走,基本不形成拥堵。将连接交通干道的30所学校,纳入视频巡查必到点,加强警力值守和铁骑巡管,加大违停车辆清拖和非现场抓拍力度。春季开学以来,主动发现处置校园周边交通违法2.4万余起,抓拍处罚机动车违停1万余起;加密学校周边RFID电动自行车违法抓拍设备,抓拍违法2.4万起,有力提升管理质效。

    三、创新治本之策,推动难题根本性解决

    紧盯学校周边停车资源不足、家长集中接送学、人车交织混行等深层问题,不断创新思路、升级措施、拓展手段,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从根源突破、源头化解。一是推出定制公交服务。3月22日,我局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共同制定《南京市通学定制公交工作规则(试行)》,针对小营小学等校区相对集中的15所公办中小学,开通5条定制微循环公交“求知线”,客流量由115人增至300余人;针对金中河西、河西外国语学校两所体量较大的民办校,正式运营6条定制公交包车“通学线”,通过沿线信号绿波、巡检员跟车、协调进校等候,确保安全高效运行,目前乘坐总人数225人,既方便了学生,又解放了家长。二是深度挖潜路外空间。针对中华中学雨花校区等有地下停车设施的9所学校,推动启用地下接送学模式;针对仙林南外等围墙外有广场及退让空间的8所学校,设置家长等候区、非机动车停放区,组织有序接送;针对老城区芳草园小学等周边有邻近路外停车场的12所学校,协调运营单位对接送学家长免费停车半小时,打造“路外停车、学生等车、快速上车”的接学模式。三是精细错峰分区接送。逐一对接学校,细化不同年级、班级的课后服务时段和离校时间、接送区域,通过发放“一封信、一张图、一张承诺书”,引导家长定时定点接送。如:会同雨花台区教育局、雨花台中学开展“错时放学、远端候学、近端接学”定制“翻台式”接学模式,发放错时接学临时停车证,精准组织放学前10分钟的接学车辆进入临近道路停车区域,远端道路临时停车路段供1200余辆机动车临时停放,每日安排10名警力、2辆清障车保障秩序,有效治理雨花大道、紫荆花路长期多排停放顽疾。常态化组织交通安全文明宣教,成立14支少年交警队,发展420名队员以及千余名预备队员,春季开学走进140余所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同时,推动学校建立通报机制,及时通报不文明停车、骑车行为,倒逼文明接送。

    四、深化隐患治理,全力提升本质安全

    坚持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会同教育、交通、城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校车和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排查整改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一是做好源头管控。常态化开展校车企业安全检查和驾驶人背景审查,春季开学以来共检查校车企业45家,检查校车582辆,发送抄告22份,通过面对面、电话、微信等方式警示教育1250人次,发送校车安全行车提示短信1445条。二是开展深度排查。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全市学校周边道路进行全面梳理摸排,尤其重点排查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涉农区域学校,围绕隐患“一点一策”制定交通组织措施,优化增设限速、注意儿童等交通标志2810套,调整交通标线247处,新增人行横道线84处。三是创新治理举措。在52所学校门前施划彩色斑马线,在学生过街需求大的路口设置信号灯行人专用相位,通过周期性机动车信号全红保障短时间大量学生过街需求。在5所学校进出口试点非机动车减速慢行区,在溧水区试点安装远程可视化“一键报警柱”,多措并举强化校园周边通行安全。

    虽然前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常工作中仍存在部门合力不突出、信息互通不及时、部分学校和家长配合度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局将充分采纳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会同教育、城管、公交集团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措施、创新手段、凝聚合力,全力推动“一校一策”缓解中小学周边干道交通拥堵工作再深化、再提升。一是进一步加强联动共治。会同市教育局牵头组织推进,健全相关单位定期会商机制,用好教育系统专项考核机制,通过开展工作评比、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总结推广好的工作经验,定期通报整改问题短板,不断提升治理工作效能;会同建委,进一步梳理推进学校周边道路“小微改造”;会同城管局,进一步推动学校周边停车共享及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二是进一步推动家校合作。会同市教育局推动学校主动作为,完善交警、学校教师、家长志愿者“1+N”三方联勤机制,提高家长志愿者比例,推行“学生下车、护学接力、车辆快走”的送学模式,加快学校门口车辆流动速度;进一步精细错时放学组织,推广分时段、分区域接学,试点学生放学精准通知引导系统,避免家长聚集等候,推行“错时放学、分区组织、精准接学”的接学模式,缓解学校门口短时交通压力。三是进一步推广治本之策。会同教育部门、公交集团进一步推广“定制公交”,组织学校摸排定制公交乘坐需求,根据需求开设公交循环线或通学包车,不断提升家长和学生认可度。同时,借鉴雨花台中学定制停车成功经验,推动远端停车、错时放学、分区接送等治本之策,充分发掘并引导利用周边停车资源,有效缓解人车集中矛盾。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公安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公安局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