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建南京市委:
你们好!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是由我委牵头规划实施,各区、功能板块、市属单位、市场主体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便民惠民特色空间和文化驿站。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上线运营60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2200余场,服务人群超50万人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建设
2021年,我委组织编制了“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规划建设方案,印发了《南京市“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了“梧桐语”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书香、花香、咖啡香的基本功能定位,同时按照新建、改建、联合挂牌等三种方式和城市级(约200㎡)、片区级(约100㎡)、惠民级(约50㎡)等三种布局规模推进实施,重点围绕主城六区的窗口区域、重点地段、景观文化带、社区中心、街头绿地等进行布点,对一些急需品质提升的城市“边角地”“夹心地”和长期“沉睡”的存量建筑、闲置空间,通过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适应性的方式进行建设改造,并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目前,60处点位分布于一江两岸、街头巷尾,主城六区48处,外围六区12处。
(二)细化标准,规范运营管理
围绕“梧桐语”便民服务定位和准公益属性,我委牵头编制了运营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各方责任,提出业态“黑、白名单”,清单化管理基础功能“+”特色功能;搭建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动态评估点位运营状况,对考核合格点位给予奖补,不合格点位且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摘牌退出;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资金注入、建设运营、提供设备、联合挂牌、社区服务等不同方式参与“梧桐语”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与“宁小蜂”“世界文学之都”“慈善空间”等品牌和南大、南航、南工大等高校合作,近40家点位集成了多品牌公益功能,强化了空间、品牌、活动及校地链接。
(三)策划推广,打造品牌影响力
2021年,我委牵头研究制定了《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品牌识别系统》,在建筑形式、导识系统、室内装修、活动组织、服务供应等方面精细把关;2023年修订了《“梧桐语”终端形象标准SI系统手册》,实现了“梧桐语”品牌的可视化、标准化。针对新建点位,组织开展“梧桐语”点位设计方案公益征集,收到设计单位、高校、团队、个人等投稿60多份,10处点位采用获奖方案建设,并同步举办公益设计展。分批次集中组织“梧桐语”运营启动仪式,策划开展“梧桐语随手拍”“书香文都·图书漂流”“书香·来自人海”“寻宝梧桐语”“慈善有‘宁’”等市级官方品牌公益活动;通过南京日报、中国江苏网、南京发布、紫金山新闻、区级官方公众号及运营主体自媒体等,进行日常宣传与专题策划宣传,以线上发布与线下展陈等方式,积极为“梧桐语”发声,加大品牌宣推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贵委提案中提到的诸如外围区点位少、运营难平衡、辨识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从今年起,“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工作重点将从建设布局向运营管理转移,我们将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链接资源、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改进。
(一)优化运行机制
一是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观察员制度,规范聘请评估专家,拓展大众评价参与路径。加强督促指导,持续动态管理,对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奖补,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淘汰摘牌,维护品牌公益形象;对外围六区、板块、园区运营管理的合格点位,进行荣誉激励,同时建议属地财政参考市级考核奖补政策,对考核合格的点位予以奖励激励。二是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做好三年运营奖补期帮扶,协助运营主体确立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企业自我造血,并在奖补期满后,及时开展运营初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防止出现先热后冷的潜在运营风险。同时,积极争取市区财政对“梧桐语”城市文化IP形象塑造及交互平台运维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优化“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运营体系,不定期组织召开主理人联席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活动资源、协商解决难点问题、提升管理效能。
(二)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持续织密服务网络。结合城建计划、城市更新计划及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等专项工作,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分析,充分利用存量空间,精准布设“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点位,进一步织密“梧桐语”公益便民服务网络。同时,以品牌识别系统为指引,继续指导各点位完善空间布局,提升统一的视觉识别形象,实现点位美学焕新,增强品牌辨识度。二是打磨特色公益产品。通过指导点位分析其主要受众的文化和便民需求,结合点位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服务内容,如搭建零工驿站求职平台,为各类高校、机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基地,开发设计自然、社科类研学课程,开展社区夜校培训等,完善全龄友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三是提升点位服务质量。利用好小程序、各运营主体新媒体和社交软件建立群组,与民众保持良好畅通的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培育忠诚度较高的长期用户群体,逐步实现点位增效发展。
(三)搭建共享平台
一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梧桐语”的平台优势,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世界体育名城”“创新名城”“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等建设为契机,联合市民生办、文旅局、民政局、体育局、科技局、妇儿工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用部门特色资源为“梧桐语”赋能,成为各类民生活动的载体。二是加强品牌资源对接。在各部门赋能的基础上,组织“梧桐语”品牌资源对接会,吸引更多部门、机构、团体、企业、项目参与,精准招募运营伙伴,探索多主体共同运营的新模式,提高空间综合利用效能,将“梧桐语”打造成为多方文化资源参与、多种文化产品供给、多元文化业态融合的文化综合服务体。
三是增强点位运营能力。将活动影响力、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升运营主体优化服务品质的内驱力;会同市文旅部门、旅游集团、文投集团等,引导和鼓励文化工作从业者、志愿者参与空间建设和活动开展,通过定点挂钩指导、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等措施,为“梧桐语”的运营管理提供人才支撑;依托文学之都促进会,持续打造丰富优质、极富创意和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振“梧桐语”生命力,减轻主体运营压力。
(四)策划宣推活动
一是挖掘城市文化根脉。创立诸如“梧桐诗语”等主题文化活动子品牌,组织策划诵读、阅读分享、访谈、讲座、沙龙等市级活动,组建“梧桐诗语”诵读团等各类活动社群,利用书画作品、图书、主题舞台剧、演艺节目等多种形式讲好“梧桐语”的故事,向市民传播文化艺术精品,倡导人文关怀。二是依托主流媒体矩阵。积极报道“梧桐语”重要工作进展及相关活动;在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市民广场等广泛进行宣传推广;调动市民作为信息推广主体,通过自媒体晒晒“梧桐语”。三是加强专业指导帮扶。协同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市委等相关部门对“梧桐语”公益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和帮扶,积极协助争取各类专项活动经费,推动参与市级及以上层级的各类展会、论坛交流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空间美誉度。
我们将进一步吸收贵委的建议意见,促进“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运营实现良性循环,提升市民满意度、获得感。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