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冯鹏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社区法治宣传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是不断强化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根据机关部门职能变化,动态调整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单位,健全完善法治宣传组织领导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立法、执法、司法、管理服务部门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组织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编制市级重点单位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普法日历,着力明确法治宣传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每年选取不少于5家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单位召开现场履职评议报告会,同步进行线上直播,晒举措、亮成效,接受社会监督、开展部门互评,深入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地见效。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明确学法的首要任务、共性清单,各区各部门建立本区本部门领导干部学法的个性清单。统筹全市中小学普法工作,建立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教育局等单位召开法治副校长工作推进会,全市706所中小学共配备892名法治副校长。坚持普治并举,深入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培育N名法律明白人,参与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开展法治宣传、组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从源头上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二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市司法局聚焦特殊时间节点,如“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宪法日”等,广泛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走进社区提供法律咨询、举办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群众需求,持续开展“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18’法律广场”等送法进社区活动;聚焦法治文化的引导和浸润作用,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治理等,建设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环境融合的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区,打造了一批以南京宪法公园、六合冶山法治农民画特色园、南京镜见律师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有影响力的法治文化精品阵地和体验线路。市法院将法治宣传融入案件审判全过程,根据各类型案件,在立案、调解、庭审、裁判及执行等环节,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进行法律解读,引导民众知晓和准确理解法律;选择典型案件普法,特别是执行和反规避执行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大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全市法院每年报道宣传典型案件超4000篇;坚持每年开展南京法院十大典型案件评选活动,公布环境资源、知识产权、打击毒品犯罪等典型案例,发挥良好法治教育作用。市检察院组织全市检察干警常态化进网入格,积极参与社区法律咨询,为居民们排忧解难,推动涉法涉诉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针对民法典中的继承、农村外嫁女权益和农村土地承包等有关问题量身定制了专题普法小课堂,开展“法治走进乡村,检察与民同行”乡村普法宣传活动。围绕物业管理纠纷、民法典婚姻家庭等问题,开展“精准普法进社区、共筑平安和谐社区”党员志愿者普法服务活动,通过鲜活的案例讲述、细致的讲解、现场发放民法典口袋书等宣传资料,提高居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市公安局围绕人民警察节、“110宣传周”、“4•15”国家安全日、“5•15”经济犯罪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22”交通安全日等重点宣传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围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编写涵盖防范电信诈骗等七个主题的“校园安全大礼包”,录制《中小学反诈宣防要点》微课程,深入学校开展反欺凌、反暴力、反拐卖、防性侵、防交通伤害等法治安全宣传教育以及应急演练活动。
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普法积极作用。市司法局注重引导各普法责任主体依托本系统、部门的网站、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开展普法宣传,推动构建各方齐参与的普法矩阵,“南京V法院”“宁姐说法”“南京生态环境”“大蓝鲸”等新媒体普法平台推出了众多获得群众认可的普法作品;加强与南京广电集团、市律师协会合作,每年遴选10佳新媒体普法律师,组建新媒体公益普法律师团,围绕社会热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事件,自编自导自演,创作生产公益普法短剧,通过“南京普法”抖音、快手、视频号定期发布;开展普法微视频、微动漫、公益广告征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研发创作优秀新媒体普法作品,近两年共征集普法微动漫、微视频、公益广告280余部。市法院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官办案故事会”“知产‘宁’身边”“有‘典’说法”等多个普法专栏,2023年以来共推送690余篇,原创稿件超过90%,被最高人民法院、省法院、市委政法委等公号转载50余篇;微博粉丝量超过75万,获评全市优秀新媒体账号。溧水法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小溧观察》漫画系列普法专栏,获评全国法院十佳新媒体作品。在抖音平台新推出“VR直播看法院”普法新专栏,构建“抖音号+视频号”普法宣传新阵地。推送《家门口的板凳法庭》等VR直播18期,累计点击量80余万人次,被评为全市新媒体优秀创新成果。市检察院开发了“检察开放日”报名微信小程序,嵌入“南京检察”微信公众号,邀请代表、委员、检察听证员、公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同时,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省市两会”“检察长办案”“检察开放日”等20余个专题文章,综合运用长图、海报、视频等表现形式,全面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可看性,让南京检察好故事、好声音从检察人的“法律圈”走进百姓的“朋友圈”。市公安局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新技术建设和应用力度,持续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普法宣传网络。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创新推出系列短剧《23号接警》《警花说反诈》《老唐说反诈》、普法脱口秀、反诈MV等一批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作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普法经费保障不足,基层普法人员流动性大,基层普法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普法宣传的精准度不足,未能完全适应基层群众的分众化、差异化需求,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普法宣传的创新性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新传播平台的运用不多、能力不足,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丰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强化基层普法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建设好、运用好法治宣传新媒体平台,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基层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增加村(居)两委委员担任“法律明白人”比例,落实“法律明白人”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一制作标识身份的马夹、工作记录本等,进一步增强“法律明白人”身份认同感和工作责任感。深入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配齐配强法院普法队伍,加强与普法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打造有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化普法团队,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以“检察为民办实事”活动为依托,利用检察人员熟悉法律政策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政法网格员活动,对出台“检察官进网格”具体举措进一步抓实抓细,主动回应基层差异化法治需求,扎实开展社区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特殊群体管护等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开展公民法治素养专项提升行动,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范围的“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对本区域普法对象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测评,精准收集公民法治需求,掌握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嵌入执法办案全过程,抓好法官说法环节,做好法律解读,及时释疑解惑,使案件审判与纠纷调解成为普法教育的有力平台。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落实好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制度。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讲好司法案例故事,发挥典型案例在普及法律知识和增强法治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丰富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深入挖掘非遗与法治的结合点,创作征集一批高质量的法治文化作品,参加全省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同步开展网上巡展,让法治可听、可观、可感、可触。推出南京审判网“普法专题网页”,集成式开展网上普法宣传。结合重点群体开展靶向式普法,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精准性。坚持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企”“百名法官进百校”“法官进网入格”等特色普法宣教活动,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品牌。结合重大节日,到市民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各行业代表广泛参与,适时进行现场直播,并在微信公众号开通报名小程序,进一步拓展群众参与检察活动的途径。
南京市司法局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