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51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30 00:00 来源:南京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张玥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市教育局遵循教育规律,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抓手,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多方力量,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立足语文课堂,厚植文化之基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学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组织教师培训竞赛

    2017年起,市教育局举办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2018年,该项比赛被列为市职工技能大赛一级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前六名获奖选手分别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同时,从市赛获奖选手中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南京市参加江苏省、教育部教师经典诵写讲大赛。多年来,南京选手在省赛和国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编写地方学生读本

    2014年起,市教育局先后组织优秀编写团队编写并出版了《我们的节日》《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南京历史文化读物(小学版)》等读本。以《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为例,本书分为《青山绿水美善地》《十朝风雨历沧桑》《文学艺术竞风流》《科技教育立潮头》《街头巷尾寻遗韵》《家国情怀铸灵魂》六章,分别介绍南京的山水、历史、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和红色资源,并将“知南京”和“探南京”相结合,引导学生带着读本去寻访。目前,读本已发放至全市小学。自今年4月起,市教研室牵头全市中小学语文教研骨干,全面梳理中小学课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和内容,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小学读本,暂定名为《读我经典 爱我中华》,作为《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的系列读本。

    (三)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市教学研究室组织小学语文“金陵好课堂”系列研讨、“新课标 新课堂”系列研讨及“发现汉字,转动万花”小语课堂教学新样态研讨等一系列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教科研活动。邀请中山小学开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小营小学开设《草船借箭》、长江路小学开设《猴王出世》等一系列蕴含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示范课、研究课。各区教育主管部门依托区教师进修学校,强化对一线学校、一线教师的教研指导,对广大一线小学教师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丰富校本研究实践

    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以“专心一志 口诵心惟 熟读精思 弦而歌之”为主题,开展古诗词、文言文的歌诀和吟诵,结合暑假、寒假等,分年级列推荐书单,要求学生乐读、熟背、吟诵。北京东路小学开发《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课程,以语文教材、涵盖古代经典等为主要内容,注重积累,关注表达,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播种经典语言的种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探索多元路径,促进学科融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包括数学、英语、德法、艺术在内的多门学科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学校开展了积极尝试和探索。

    在数学学科方面:三牌楼小学组织开展数学文化节“寻找数学里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寻找数学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探索中有思考、有收获,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的乐趣。力行小学举办“承中华传统文化 展数学思维之美”思维比赛,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在锻炼数学思维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南站小学举办“渗透古代数学文化 提升数学课堂魅力”专题研讨,申报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双名品悟:中国古代数学智慧在小学课堂中渗透的研究》,结合数学文化史,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英语学科方面:琅琊路小学以“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校园英语节活动,鼓励同学们用英语讲述传统故事,分享传统节日、吟诵古诗、介绍中华美食,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开展中华文化主题英语闯关活动,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为目的设计了20余种有趣的游戏。浦口区新世纪小学举办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全区英语学科教学研讨,指导老师依托文化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其他学科方面:市教研室在瑞金北村小学举办“秦淮河畔纸鸢飞 童心童趣展新颜——美育浸润行动下风筝校本课程文化启蒙与传承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玄武区、六合区在程桥中心小学联合举办“根植传统,涵育自信”手拉手小学美术主题研训活动,通过展示课、研讨交流等方式,鼓励老师们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融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江宁区在月华路小学湖东路校区举办优秀传统艺术项目化融入美术创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将优秀传统艺术项目化融入美术创新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历史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热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秦淮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探索”为主题,在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展“活力课堂”精品课展,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魂,以落实艺术核心素养为根,实现“活力课堂”引领下的音乐学科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三、创新活动载体,提升育人效果

    (一)开展中小学“读书节”活动

    2007年起,市教育局每年设立一个阅读主题,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读书节”活动。2024年的活动主题为“读我南京,爱我中华”,结合《知我南京 爱我中华》读本,面向全市小学师生及家庭,开展延续全年的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读经典、爱经典,了解南京、热爱南京,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更直接更深入的感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2018年,市教育局组织编写并出版了《我们的节日(小学生读本)》,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发布《关于开展南京市学校“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主题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征集评选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案例,并将部分优秀案例汇编成《“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优秀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发放到全市各学校。每年,市教育局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六大节日,组织开展市级主题展示活动。

    (三)开展系列汉字主题活动

    近年来,市语委、市教育局连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亲子活动”“初中生汉语活动周”“小学生汉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2023年,全市中华经典诵读亲子活动的主题为“爱我南京”,要求诵读我国历代以歌咏南京为主题、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使学生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增进亲子关系。

    四、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

    (一)强化研学实践教育

    2019年起,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8家部门,共同认定五批152家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阵地。目前,第六批基地正在评审中,预计新认定30家左右。研学基地涵盖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秦淮非遗馆等各级各类文博场馆。2021年以来,市教育局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目前已评出四批共400个优秀课程,包括南京博物院《中国纸文化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文物修复系列课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游学纪——藏在年画里的秘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部分优秀课程已汇编成册,推介至全市学校和研学基地。

    (二)推动馆校深度合作

    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先后于2015年、2021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的通知》和《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建立馆校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交流推进会。2022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在全市等级博物馆中联合开展教育精品示范课例征集评选活动,共评出精品课例12个、优秀课例11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部分课例在金陵微校平台首批上线。近期,正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研制《南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行动计划》(暂定名)。2003年以来,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每年联合举办“文博之夏”暑期主题活动,先后推出了“500娃娃学非遗”“我的展览我做主”“探秘科博”“回望六朝”等多个馆校合作教育品牌项目。多家博物馆先后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小行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拉萨路小学、夫子庙小学等学校签订教育课程合作开发协议,与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共同研发了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馆校合作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

    (三)用好课后服务平台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遴选超过300项公益优质社会项目参与课后服务,推广15分钟教育圈”,将富有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升“金陵娃·小时光大课堂”课后服务工作品质。如邀请城墙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陈英琦老师走进学校,选取5块精品城砖,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南京城墙历史和南京城市发展的故事;邀请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社教专员及馆内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我是小小传承人’之研习官”课程,让学生了解南京地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类非遗项目知识;邀请市博物馆宣教老师开设《长江文化之都》系列课程,结合长江与南京文化关系的特点,讲授“伴江而生”“建城之初”“江左风流”“南朝遗梦”等主题。市文旅局组织秦淮区小梅花青年越剧艺术团走进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陶行知学校、怡馨花园小学等中小学,教学生学唱戏曲。市文旅局和市演艺集团在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依托星空剧场、梅花小剧场、梅花戏剧角等载体组织“宝贝爱看戏”“戏曲也好玩”“戏聚童年”“小梅赞”等儿童戏曲知识普及、教学及体验活动,重点讲解传统戏曲知识。市京剧团与高淳固城湖小学签订年度进校园演出及讲演协议,为该校全年提供不少于20场京剧演出及艺术普及活动。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相关部门,加强教学研究,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课程的路径,丰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样态,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校园内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