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448号建议的答复
    (多措并举,助力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2 00:00 来源:南京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陈后德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多措并举,助力老人晚年幸福生活”收悉,我们单位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丰富老年学习资源。一是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全面构建市、区、街(镇)、社区四级老年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市、区两级老年开放大学建成率均达到100%,完成老年教育教学点送教服务177场。坚持探索老年大学教育新突破,努力建设优质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同时全面推进老年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将老年教育增量资源重点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倾斜。二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重点抓了数字化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品牌项目打造工作,全市有14个项目先后入选省级老年教育资源库子库项目。重点抓好师资库建设、学习共同体培育、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发展“南京学习在线”线上基地和“南京市民终身学习体验中心”线下基地。“南京学习在线”注册学习人数已超过140万,“南京市民终身学习体验中心”每年接待学习和体验者数千人次,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老年体育网络设施标准。以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为龙头,基本建立覆盖市、区、街镇、社区的四级老年体育组织网络,确保老年体育工作无死角。2023年组织开展第一届老年体育工作理论研究,制订了《南京市(市、区、街道、社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工作标准》《南京市老年人体育健康达人标准》等,为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鼓励更多老年人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2023年共完成6个体育公园建设,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等场地37片,新建改建41片灯光球场,各类健身器材75件,健身步道5公里,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批新的健身锻炼场所,同时也满足日益新增的老年健身需求。四是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服务项目。目前,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为老年人到馆活动提供保障,配备志愿者,开通重点人群服务窗口,组织老年朋友参加免费的公益文体活动。南京市文化馆建成老年大学,开设声乐类、舞蹈类、器乐类、美术类、实用类五大类课程,全年开设300多个班级,服务以老年朋友为主的学员达12000多人次。2023年开展桌上冰壶球、门球、太极拳、健身球操、掼蛋、健身秧歌、柔乐球、网式柔力球、花式柔力球等10余个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普及与推广工作。

    二、关于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老年人“有为”“有用”落地落实。一是政策支撑。2019年,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之后又制定各级时间银行建设及志愿者管理、服务对象管理等9项标准规范,共同构成了“1+9”政策体系,为全市时间银行规范化、程序化、均等化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资金支持。市财政注入1000万启动资金,南京证券捐赠150万元,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现已更名为“互助时间平台”)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三是技术保障。“我的南京”APP中设立专门功能模块,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全市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实现供需全流程精准、智能、安全对接。四是通存通兑。“市、区、街、社”四级联动,实现分级管理,志愿者账户市域内通存通兑。截至2023年底,建成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站点1495个,注册志愿者6.69万人,注册服务对象13.26万人,完成志愿服务订单超过90万个。注册志愿者中有52%的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这部分活力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存储时间,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支取时间换服务。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模式既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活力老年人的潜力和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为积极健康的人口老龄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可行道路,并在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中予以全省推广。

    三、关于数字赋能老年生活

    近年来,南京市全面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及时将培训中好的做法和案例进行推广,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围绕医疗、出行、购物等与老年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智能手机操作,统一编印教材、设计课件,编制学习小视频,引导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等采取集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形式,向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操作,鼓励各类老年大学设置智能信息运用相关课程。2023年,我市共完成培训5.2万人次,全市13个区均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如“荔枝网”“紫金山新闻”“南京日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等,区、街道、社区积极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的宣传优势,积极宣传报道“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及时将培训活动情况、培训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进行报道,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学习运用智能技术的热情,调动老年人学习积极性,提升运用智能技术的信心,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并参与培训。

    四、关于关注老年群体心理健康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丰富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一是构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平台。南京市共有全市共有29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精神卫生服务, 69家基层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咨询室,1231个社区(村)建成心理咨询室1024个,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和心理咨询服务。南京脑科医院向社会公布心理援助热线(025-83712977或12320-5),全年7×24小时不间断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二是加强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精防人员205人,其中具有精神科执业资质者77人,2024年全市继续开展40名基层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进一步补充完善基层精防力量。市、区两级精防机构定期对社区精防人员、网格员、民警等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防治、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等相关知识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日常工作,向社区居民普及常见精神障碍照护与家属辅导技能知识,依托家庭医师签约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三是完善老年人群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市-区-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日常工作实际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广场宣传、进社区进家庭健康宣教等途径开展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失眠、认知障碍、阿尔兹海默症)的科普宣教活动,营造良好的关爱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开展社区老年人群精神心理症状筛查,2024年开展每区不少于1000人的老年人群痴呆早期、抑郁症状筛查,了解我市老年居民痴呆早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四是推进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和江苏省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市从2019年开始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对调查评估结果显示轻度焦虑、抑郁的老年人,实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随访;对评估结果显示疑似存在早期老年痴呆症、中度及以上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老年人,进行转诊推荐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自2018年开始,我市持续开展80岁以上独居老人精神关爱服务,由社会组织为高龄独居老人每月提供一次规范化、专业化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协调市老龄委成员单位更多关注“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积极吸收落实代表意见建议,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内容形式,筑牢服务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打造“宁享养老、银发无忧”城市品牌,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老年人精神世界更丰富、晚年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加和谐成为养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南京市民政局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