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38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广“硅巷模式”,推动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5 00:00 来源:南京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荆斌华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推广“硅巷模式”,推动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南京城市硅巷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结合城市更新,在玄武、秦淮和鼓楼三个主城区持续推进城市硅巷建设,通过整合名校、名所、名企的相关资源,挖掘低效用地潜力,改造低效载体,引进产业资源,持续优化主城区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12月份,全市备案硅巷载体数79个(其中玄武区27家,鼓楼区23家,秦淮区29家),备案硅巷面积234.57万平方米(其中玄武区75.34万平方米,鼓楼区64.82万平方米,秦淮区94.41万平方米),入驻的企业总数3841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519家,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929家,产业集聚度超70%。

    1.加强资源开放共享。一是创新资源共享,坚持“无边界”理念,强化政府引导,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丰富资源,构建开放式合作平台,推动高校、政府、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结、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二是周边配套资源共享,加强在服务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硅巷及周边地区功能性建设,优先完善“硅巷”及周边市政设施、交通路网、公共服务配套,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有机融入硅巷建设,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三是硅巷内部资源共享,树立“产业上下游、生活上下楼”的概念,构建“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达”,以创新创业为特质,兼顾商务、休闲、文化等功能的特色复合空间,同时将硅巷内部资源对外开放,激活硅巷内生动力和对外空间融合。2023年底,全市79家硅巷中,全部配套有停车位,90%以上的硅巷附近有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和地铁公交,80%以上的硅巷附近有休闲购物空间和运动健身场所,70%以上的硅巷内部配套有餐饮服务,相关配套开放共享,有效提升利用效率。

     

    2.探索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在硅巷建设发展中,运用市场化思维,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运营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硅巷建设。一是校地融合模式,结合驻区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领域特色,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充分调动辖区高校院所参与硅巷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围绕硅巷主导产业孵化新产业和新企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由大学科技园下属公司直接运营的硅巷有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0.2亿余元,内部在孵企业321家。二是军民融合模式,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各研究所,建成军民融合产业智力保障与支持平台,通过举办和参与全国及地方的大型军民融合对接会、专题论坛、专业展会等活动,聚集军工企业、民营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实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端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丰富资源,依托科研团队的成果,不断产生科技型企业,造就企业科创森林。依托民营资本介入,借助其灵活机动的运营方式,服务周到经营理念,为硅巷内初创型企业提供融资和其它市场服务支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打造个性化金融服务玄武、秦淮、鼓楼区分别出台了《玄武区硅巷绩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秦淮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创新活力区行动计划》《鼓楼区关于支持‘硅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有效增强硅巷载体建设导向和成效。推动金融机构设立各类科创金融专营组织60余家,推出200余款科创金融专属产品,构建了“宁科投”“宁创融”“宁科贷”“宁科债”“宁创担”“企业上市宁航行动”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创金融服务品牌,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鼓励金融创投机构积极参与推动硅巷内产业发展和升级,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突出基金市场化运作、提高基金投资力度。各区也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如秦淮区成立“秦淮硅巷金融服务团”,举办“金融惠企进硅巷”活动,定制研发特色金融产品,加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等科技融资力度,助力硅巷人才企业便捷融资。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您所提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1.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将硅巷打造成为汇集科技服务、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创新资源集聚地。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围绕硅巷主业方向,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现有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优势,发挥校友经济、圈内经济作用,吸聚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硅巷”建设企业研发平台,招引一批校友企业进驻硅巷,以带动更多高校资源参与硅巷建设。

    2.进一步健全科创生态。积极引进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依托社会化专业机构打造新型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一是集聚中介机构资源,引导投资基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机构等创新资源的集聚,为硅巷创新载体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二是建立完善企业孵化模式,引导硅巷建立科技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初创企业-科小-高新-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的全周期服务,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众创孵化体系。

    3.进一步加强空间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构建以主城片区高校、科研院所为科创大脑,城市硅巷和研发园为孵化转化空间的全市创新基地。加大低效用地开发,出台低效用地再开发有关政策,从政策面加强空间支持。针对存量建筑更新的需求,根据《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规划建设联合审查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1〕2号),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办理效率,鼓励发展创新经济、合理利用存量资源。

    4.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撑。推进金融资本与双创成果紧密对接,构建“资本+孵化”的发展模式。一是探索与社会资本设立改造基金,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促进硅巷创新载体建设改造。二是探索设立创投公司和创投母基金,通过子基金投资、直接投资和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为硅巷内初创企业提供“第一桶金”。三是推动创投机构与科技银行、科技担保、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探索建立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租联动等新型创业投资模式,为硅巷科技创业提供多样、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南京市科技局

    2024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