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荆斌华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民营企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您提出的意见建议,我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会办意见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部会同市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扣市委“服务支撑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部署,坚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方位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促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聚焦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多措并举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发布科技创新政策。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发布《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推动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主引擎,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以及推动各区和重点板块产业能级跃升、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作出具体安排。二是加快创新型企业主体建设。聚焦省“1650”产业体系和市“4+2+6+6”产业集群,分产业建立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库。推动百亿级企业培育,编制《南京市先进制造业百亿级企业培育壮大行动计划》,于今年新春第一会上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对外发布,2023年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2家。三是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我市3家由高校牵头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除了高校和政府投入外,其余均由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其中2023年9月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累计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2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民企占比80%左右。四是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南京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关键核心技术工作。2023年,全市79家企业的研发项目被列入省厅《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其中民营企业占80%以上;12家企业承担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民营企业超过一半。
二、加快集群化发展,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联动创新。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一是打造“筑基”工程,强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采取全链条式跟踪服务模式,支持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打造大中小科技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二是打造“强基”工程,支撑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小升规”“高升规”计划,建立市级层面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充分挖掘申报潜力,引导各类企业加快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遴选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202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3569家,同比增长16.8%,其中民企占比超9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内高企总数破万家,其中90%以上为民企;创新型领军企业18家,其中民企10家,占比56%。三是打造“独角兽瞪羚”培育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成立独角兽瞪羚企业服务中心,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咨询讲座、技术交流、产品对接等活动。开展“聚焦新赛道·赋能高成长”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创新生态服务系列活动和“走进独角兽”系列参访活动,组建由“产、学、研、政、金”相关人员组成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专家服务团,融合咨询、投资、金融、法律、成果转化、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为我市独角兽瞪羚企业“把脉问诊”,指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打造“硅巷”工程,构建联动创新新阵地。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汇聚等众多优势,积极打造“硅巷”经济发展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备案硅巷载体数79个,备案硅巷面积234.57万平方米,入驻的企业总数3841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519家,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929家,产业集聚度超70%。
三、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全面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以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人才强市25条”),实施五大行动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联合出台《南京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布局实施13项重点任务,提出8条专项政策,开通人才企业绿色通道,2023年我市2家人才企业被破格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科技局修订《紫金山英才计划外国人才项目实施细则》,支持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外国技术(管理)人才和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二是强化人才引育。我部充分发挥市海外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和欧美同学会等平台作用,通过江苏发展大会、留交会等人才招引活动,引荐海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市委组织部先后举办千名博士全球招引、“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签约引进超1400名海外人才,2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达成落户或合作意向。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建立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出台专项实施办法,全面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优化升级紫金山英才卡,集中打造“优享八条”。开发人才工作数字化系统,建设重点人才数据库、重点产业人才地图、重点事项网上服务平台。做好人才安居企业入库审核工作,截止2024年5月15日,已累计审核申报信息5602条,通过入库企业5112家和高层次人才14人。提升“尚贤”人才热线服务效能,实施“全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市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为主,举办5期研修,覆盖247人次。
四、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促进优质科研成果融合转化。注重发挥我市高校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为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校地全域融合发展持续巩固。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将73家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和19家机关部门、市属国企和属地板块纳入成员单位。市领导带队开展“走进高校 共谋发展”系列活动,组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未来产业等7个科技镇长团。实施第三批“百校对接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5人(个),达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1亿元。收集发布在宁高校院所成果和企业发展需求“两项清单”,首批受理20家单位意见诉求68条。二是成果转化方式灵活多样。以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企合作、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作价入股开展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成果破墙出芽,目前全市376家新型研发机构中,135家依托在宁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建设,占比46.2%。三是成果转化成效日益显著。在宁高校与南京共建的135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超3500家,累计申请专利8487件,2023年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营收23.83亿元,投入研发费用7.85亿元,在岗人数5811人(其中硕士及以上2324人),孵化企业营收157.86亿元。
五、发挥统战工作效能,服务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发挥统战政治引领和服务助推作用,持续提升企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南京市第六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活动,表扬100名优秀建设者。积极推荐创新型企业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常执委,市工商联主席、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德基、中圣科技、本川智能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负责人进入市工商联班子。开展“新宁商精神”内涵研究,制作“新宁商走大前”短视频,宣传我市企业家优秀品质和创新创业事迹。二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成立创新型企业家联合会、数字经济商会和大学生创客商会,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大学毕业生创业导师。开展“走访百家创新型民营企业”专题调研,形成百家创新型民营企业案例。开展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相关成果在《南京调研》上刊登,市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大力建设产业强市和促进南京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两篇提案获评2023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三是助力企业创新申报。联合市环保局组织企业参与“绿色领军发展企业”评比,我市19家企业被评为“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并获得财税政策、环境管理服务、科技服务、包容审慎监管4个方面激励政策。推荐中圣科技、润和软件、巨鲨科技等企业参与相关创新项目认定。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和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精神,以务实高效的行动,助力我市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争创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服务支撑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力量。
一是持续提升服务创新发展工作质效。始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战略导向作用,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围绕汇聚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全方位构建更优的营商环境,持续完善推进机制,涵养产业生态,扩大有效服务,开展专家咨询,协调解决难题,持续推动高成长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持续放大精品“硅巷”活力效应。加快打造城市“硅巷”经济发展新阵地,按照2025年全市备案硅巷总面积300万平米的目标,充分利用主城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硅巷布局,统筹考虑区域内教育、医疗、交通等因素,为在硅巷内工作的人才提供最便捷服务。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优势资源,明确硅巷主攻方向、凝练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打造精品硅巷,形成活力中心,营造创新理念,扩大硅巷影响力,打造绚丽的“城市名片”。
三是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聚焦加快企业数智化转型,全方位引留人才,全域深化教科产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出我市人才平台建设方案,推进人才新政计划项目落实,做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等计划的组织实施。强化人才服务,修订完善人才安居适用主体范围,以紫金山英才卡为主要载体,推动各类人才服务全域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工作,持续放大“5·18”南京人才日、“走进高校·共谋发展”系列活动效应,组织实施“赢在南京”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赛事,支持高校院所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持续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强化支持创新发展工作导向,加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力度,增大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常执委中的任职比重。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选树一批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代表,积极推荐参选全国和省非公有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省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联合各级主流媒体,加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市委统战部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委统战部
2024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