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龙利勇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滨江规划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南京市滨江岸线现状
南京市滨江风光带原规划全长约60公里,其中,南岸大胜关长江大桥至八卦洲大桥(三桥至二桥)30公里、北岸大胜关长江大桥至长江大桥(三桥至大桥)18公里、江心洲南岸12公里。随着江心洲北岸10公里建设完成,南京市滨江风光带总长度达70公里。建设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岸线整治阶段。2012年底至2014年青奥会前,共清理整治无证货运码头17个,整合归并执法码头24个,征收船厂5个,搬迁工企及居民73万平方米。同时,全面推进江堤改造及岸线整治提升,完成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揽江台、民国海军医院旧址、下关历史陈列馆等重要节点整治和建设工作,建成开放滨江风光带52公里。
二是持续建设与巩固阶段。2014年底至2018年,重点推动未贯通区段征收拆迁、进一步巩固前期建设成果、完善已建成区段配套设施等工作。陆续开展了配套驿站建设、绿道完善、河西段景观亮化提升、下关火车主题园建设等重点工程,持续改善滨江风光带整体景观效果。
三是全面贯通与提升阶段。2018年底以来,按照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滨江风光带功能品质。一方面,全面推进岸线贯通。2019年,江北新区宏波码头、港二公司、港三公司、港机厂拆除完毕,贯通岸线3.8公里,至此,滨江风光带北岸实现全面贯通。2021年底,燕子矶临江路(经五路-庐山路段)建成通车,贯通岸线0.6公里;2022年上半年,鼓楼大桥公园段岸线整治提升工程完工,贯通岸线0.8公里。另一方面,提升滨江岸线景观品质。完成幕燕滨江赏樱带建设,共种植樱花五千余株;鼓楼大桥公园段完成环境整治提升,映红桥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提档升级滨江风光带展示厅,宪法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实施河西段、燕子矶段、江北定山段提升工程,完善提升标识系统、城市家具、夜景亮化等设施,岸线景观品质及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二、南京市滨江岸线特点
对比武汉、上海等城市,南京市滨江在资源禀赋、城市发展脉络等方面与其存在一定差异。
(一)资源禀赋方面
武汉长江、汉江及上海黄浦江、苏州河均穿越城市规划中心区而过,其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类似于我市外秦淮河与主城之间的关系。武汉长江江面宽度在1公里左右,上海黄浦江两岸距离不到500米,而南京市长江江面则更加开阔,主城范围江面最窄处约1.1公里(鼓楼下关与江北之间),最宽处约4-5公里(河西地区与江北之间),距离尺度较大,难以形成上海、武汉等滨江两岸密集开发、宏伟现代的城市景观。
(二)规划布局方面
武汉市原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依水而生,三镇均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武汉城市起源及发展是拥江发展的典型案例;黄浦江流经上海繁华市中心,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而从南京市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是以老城为核心逐步向外拓展,滨江地区早期并非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区域。2000年后南京市提出“一城三区”发展战略,2010年后提出“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空间拓展导向,从“跨江发展”逐步迈入“拥江发展”阶段,但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生态保护和防洪安全等要求以及建设现状,城市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载体已较难实现大规模“临江而建”。
三、南京市滨江规划情况
(一)落实国家战略,谋划拥江发展格局
按照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新要求,我局高效推进《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已形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并按程序上报国务院。根据生态安全、集约高效和凸显特色的原则,规划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优化岸线功能布局,长江三桥至长江二桥之间是彰显南京滨江城市形象和活力的核心岸段,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重点打造开放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外围岸线是生产性岸线的主要发展空间,结合城市功能布局集中、集约发展港口和制造业功能。以规划为引领,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推动一江两岸地区共同发展,彰显沿江地区特色。
(二)瞄准两大定位,塑造滨江岸线亮点
依托南京资源优势,我局组织编制完成《南京魅力滨江2035》(即《南京滨江核心地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和九大滨江公园设计方案,进一步谋划南京滨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将南京长江二桥至三桥之间的35公里范围作为我市滨江规划建设的核心地段,通过系统梳理我市滨江现状与特色,提出“两大定位、四大目标、八大片区”,以“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世界级魅力人文江岸”这两大定位引领南京滨江地区的整体空间与功能布局,成为极美南京建设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塑造滨江标志性景观节点,提升长江南京段功能品质,在滨江资源特色集中、交通条件便利、滨江景观风貌较好、已有一定环境基础和腹地发展空间的公共空间中,选择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下关滨江商务区、上元门、幕燕风貌区、江北新区定山、绿水湾九个重要节点作为城市滨江公园进行升级打造。通过滨江岸线风貌塑造,进一步凸显南京滨江岸线的魅力与特色。
(三)传承古都风韵,聚焦文化资源保护
为加强滨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彰显名城价值特色,我局积极推动指导相关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规划期限至2035年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二是结合城市更新,完成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和燕子矶老街一般历史地段保护图则成果,均获得市政府批准。三是开展六合区长江三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梳理长江三组在体现长江中下游洲滩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方面的代表性价值特色。四是认真落实大运河南京段保护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沿线重点项目的相关建设项目实施落地,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加快推进滨江沿线改造提升,今年拟实施9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6亿元。
一是加快岸线贯通。今年计划完成中央北路(上元门)滨江风光带建设工程,将贯通滨江岸线0.5公里;有序推进燕子矶老镇开发,力争商业部分开工建设;推进秦淮新河入江口慢行桥前期工作,加快串联主城滨江风光带。
二是有序实施环境景观提升。实施绿博园滨江公园提升工程,完成河西鱼嘴段滨江岸线景观提升、江边路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幕燕风景区西山头地质灾害治理,推动滨江岸线与城市景观有机融合。
三是持续提升节点服务功能。督促属地政府,加快推进NO.2014G34地块综合体以及浦口火车站、和记洋行等片区(地块)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滨江岸线服务功能。
感谢您对市规划资源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4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