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陈朝军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多向发力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产业教育 “双向奔赴”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深化产教融合的关心和重视,研究了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深刻分析制约产教融合的问题所在,系统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市教育局、市发改委认真学习并将采纳合理部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和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贯彻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强化政策协同力度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3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主导建设全市乃至全省性职教集团,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专业学院建设,打造符合产业发展的专业群、产业链。支持高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基于南京都市圈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南京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形成合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市发改委全面梳理在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发展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呈报市委领导参阅。精心编制《南京市建设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梳理产教融合试点改革问题清单和政策清单,目前通过全省遴选推荐工作答辩,入选国家试点城市候选名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加强今年入库的21家企业跟踪服务,指导试点企业细化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通过建立重点联系企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试点企业建设培育中的矛盾困难。截至目前,已储备菲尼克斯、康尼机电、云创大数据、嘉环科技等100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其中,已有66家企业成功纳入全省培育库。市发改委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系列批示,勇啃“硬骨头”,牵头制订《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配套资金绩效评估方案》,向南京大学拨付25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通力合作力度
2019年,第十三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规范促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接纳学校学生实习。南京职业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签约合作,与企业共建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展“专业(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参与“真项目”完成“真任务”,在真实场景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项目,筑牢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构建产教城互动发展新格局。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各类主体协同配合,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标准研制、教材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分别以六合经济开发区、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基础,成立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现代服务业产教联合体、轨道交通产教联合体,且被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另外还有新材料、跨境电商、信息技术、文化旅游、智慧康养、金融科技等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建设中。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南京风之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技术革新领域合作,将企业作为学校AI设计实践中心和学生就业创新实践基地。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与菲尼克斯(南京)智能制造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构建教、学、训融通的教育新生态。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对接,打造南京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特色化产教融合品牌,定期开展行动,2023年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累计发布高校科研成果248个、专精特新企业需求137个,组织40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三、坚持标准引领,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
贯彻落实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职业教育相关标准。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职业指导科学设置专业的机制。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将人工智能等新型工具应用于教学和实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政府、教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完善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和审核审批制度。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培养一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3所南京市区属职业学校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调匹配教育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
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打通各主体间壁垒
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服务全市企业和高校交流合作平台,深化政产学研联动合作。联席会议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牵头,19家市级部门、市属国企和相关区,51所在宁高校、14家科研院所、8家国防科工单位等组成,通过定期举办会议、活动等,建立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常态化交流渠道。联席会议搭建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交流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供给承接机制、人才共引共育联动机制、支持校(院)地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在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发起设立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有效对接。开展南京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打造特色化产教融合品牌,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做法,聚焦南京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使命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平台资源,对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步,市相关部门将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教融合工作协调,完善督查激励机制,健全学校人才培养评价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推动学校和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等,实现产业教育“双向奔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教育局
2024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