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胡震芳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家风美德乡村载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精神根基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情况
南京历来重视家风美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着力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1.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形成工作机制。每年召开全市家庭家教家风工作会议,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负责领导和责任处室,每季度统计工作完成情况,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长效管用的工作机制。二是科学规划保护。陆续出台《南京市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宁规划资源发〔2021〕83号)《关于加强保护传承 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宁委办厅字〔2023〕7号),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指导性,为各区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55个村编制完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其中38个村获得市以上政府批准,7个村正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三是制定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6年,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委办发〔2016〕64号),并同步出台了配套的《南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6-2020)》,从“设施与设备”“项目与内容”“人员与经费”三个方面提出了26项具体标准。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政府保障责任,促进了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2.建强阵地平台。一是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综合平台。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发起成立南京市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联盟。并于2023年3月22日举办启动仪式,联盟汇聚了 85 家专业机构、场馆基地、高等院校等成员。现场公布了联盟共识、发布了年度服务清单,该项工作登上了中国妇女报和《学习强国》。二是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持续深入地分层分级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整治建设,村庄环境面貌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结合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绝大多数村社区都设置了可供村民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尤其是结合社区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组织以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乡村少儿群体,开展以家风美德传统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三是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工作。南京市妇联以“乡村美·宁姐行”为主题,坚持“屋里院外整洁美、健康生活日子美、文明新风处处美、乡村环境更优美”的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四美”标准,累计建成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8000余个,区、街、社级美丽庭院10万余个,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为抓手,南京市自2016年开始,采取分批次推进的方式,通过深入挖掘辖区资源,以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农村地区加强对古戏台、传统院落的保护,溧水、高淳区复建、修缮古戏台100多个。高淳区推进“唱响古戏台”文化惠民综合体建设,即围绕功能综合、活动综合、资源综合“三个综合”,将古戏台打造成集文艺演出、送戏下乡、图书阅览、健身服务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积极推动全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溧水区分阶段对全区主要的10个古戏台进行了修缮出新,进一步强化了古戏台在本地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江宁、溧水、浦口等区在农村集镇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22个,各涉农区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旅游景点广泛建设了图书阅读、民俗展示体验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3.文化浸润乡村。一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先选择传统古村落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挖掘打造特色文化资源,注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推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重现生机活力,呈现“金陵村韵、美丽乡愁”的独特魅力。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加大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全面提升村史馆、农家书屋等载体建设水平。传承乡土文脉,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民俗和传统技艺,培养乡村技能人才。江宁东山王家复活明清古宅、古祠堂、古墓等“七古”历史沉淀,注重对村落“全景式”保护,发展古村复兴型乡村,让古村落在活化中实现传承。举办“梨花节汉服周”、清明村跑等主题活动,制定《村规民约三字歌》,开展“最美庭院,和谐家庭”“孝亲敬老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诚实守信、崇德向善、守望相助。二是创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习俗、饮食等多种价值并加以利用,讲好村庄历史传承故事,促进村落发展、村民增收。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高淳区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围绕红色文化,江宁区横溪街道西岗社区陶高、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三组围绕知青主题开展保护建设。三是努力加强农村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市、区文旅局定期组织镇街综合文化站站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培训,提升他们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市文旅局出台《南京市群众文艺团队管理及扶持办法》,指导各区积极提供场地保障、开展技能培训、给予经费扶持、组织活动引导、搭建活动平台等扶持举措,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业务文化活动,为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四是不断丰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全市每年定期举办政府购买公益文化服务现场会,将101场公益演出、108场“公益培训、公益讲座、特色展览”精准配送到基层;围绕喜迎二十大、乡村振兴等主题,积极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乡村村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市、区两级文旅部门每年累计向农村地区送书2万余册、送演出(戏曲)累计约200多场。开展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提升农村地区自办文化的“造血”功能。市、区两级文化馆组织业务骨干和文艺志愿者,深入全市农村地区,与群众文艺团队“结对”辅导、分类培训,为农村地区播种群众文化活动的“种子”人才。五是持续加强保护传承。市、区两级文旅部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举办舞龙、划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据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高淳、溧水两区组织舞龙活动60多场,国家级非遗项目骆山大龙、省级非遗项目杨家抬龙等项目参与者众多,吸引众多游客纷纷来到当地参与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宣传倡导新时代家庭观。按照上级妇联部署,在全市包括涉农区,广泛开展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活动,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好家风故事宣讲,弘扬新时代家庭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家庭中落地生根。面向全市家长广泛宣传立德为先的科学育人理念。线上打造家庭教育宣传品牌“宁姐137空中课堂”,定期推送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主题的专题课程,在关键节点推送迎接开学季、寒暑期实践课等专题,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2023年以来推送课程68期。线下开展“走进千万家”——家庭教育指导巡讲活动,围绕培养孩子自驱力、青春期亲子沟通、青少年心理健康、手机管理等授课,开展亲子手工、安全体验游戏等活动,全市每年送课30余场,受益家长和孩子1200余人次。
4.汇聚发展动能。一是吸引乡贤能人参与家乡建设。聚焦特色产业、赋能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大“莱斯乡村”平台,积极拓展线上功能,深挖乡村“吃住行游购娱”资源全要素,整合片区资源形成性价比高、有吸引力的套餐产品,逐步实现平台体系一体化互补互促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与创意体验农业,推进“休闲农业+”,围绕教育、文化、会奖、体育等要素赋能,继续培育一批青少年学农基地、主题创意农园等,引导基地通过打造精品活动,丰富发展内涵。支持农户、村集体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乡村民宿提档升级提质提效,结合全市职工疗休养活动,放大“工疗惠农”辐射效应,积极赴目标客源地开展南京乡村民宿推介,带着南京乡村民宿产品走出去,不断提升“金陵美宿”知名度美誉度,把市场送到农村、把收益留给农民,实现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同步提升、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通过美丽经济的深度发展,让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和在外经商的乡贤能人愿意回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发挥延续乡村文脉传统、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主力军作用。二是整合资金效应叠加。近年来,在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市财政从城建资金中安排6000万元专项经费,并统筹各类村庄建设资金愈3亿元,用于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各区、镇街加大投入力度,并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特色田园乡村、水美乡村等各类专项资金,增加传统村落财政资金投入。三是融合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文化元素,联合周边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促进休闲观光、康养、运动、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教育等各类新业态发展。江宁区将江宁街道牌坊社区黄龙岘、横溪街道许呈村大呈、西岗社区陶高、石塘村前石塘、后石塘等串点成线,并与江宁区西部片区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连线成片、扩片成面,形成旅游片区。高淳区漆桥街道漆桥村、桠溪街道跃进村西舍、东坝街道东坝村汤家、青山村垄上等,与国际慢城片区休闲旅游、民宿、康养等新业态布局统筹考虑,联动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二、下一步措施
下一步,南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加强乡村家教家风建设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领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人们形成将个人和家庭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浓浓家国情怀。
二是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指导各涉农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视古戏台、祠堂等设施的保护和再利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三是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做好规划编制和保护建设,落实各项保护措施,适时开展保护检查,建立村落保护档案,切实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把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传统特色产业的村落纳入保护建设,从而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彰显传统风貌,留住乡愁记忆。
四是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全市所有街道均建立红白理事会,各区督促指导所辖村(涉农社区)结合实际制定《红事操办标准》。积极宣传殡葬惠民政策,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引导群众文明祭奠、低碳祭扫,树立绿色文明祭扫新风尚。倡议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发挥率先垂范和示范引领作用,自觉约束家人和朋友,带头与各种奢侈浪费、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作斗争,树立标杆作出表率。
五是持续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组织市属媒体将家庭文明建设纳入日常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常态化设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先进事迹,打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融媒体产品,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的乡村家风美德。
南京市委宣传部
2024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