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291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多渠道平衡工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29 00:00 来源: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邵正平代表:

    您好!由您提出的“关于多渠道平衡工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调研严谨细致,对问题把脉到位,所提建议对我市及六合区进一步处理工业转型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经会同六合区人民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绿化园林局等板块和部门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近年来,我市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各领域各行业协同减排,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外部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顶层设计谋划,推动“双碳”战略等政策文件制定落地。在省内率先出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加快构建全市“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严格执行能效准入标准,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制度机制建设,市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优化能耗要素保障推进合理有序用能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 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关于规范可转移能源消费量审核确认及使用的通知》《南京市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等环境、节能、降碳管理领域的政策文件,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积极构建节能减排工作相关管理机制,促进全市环境、能耗等指标要素统筹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抓项目推进服务,强化环境、能耗等指标要素管理保障。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继续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制度,全力帮扶企业落实“友好”减排措施,对钢铁、水泥等大户企业实施日排放限值控制,尽力削减区域能耗和排放总量;推动企业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绿电消纳,加强新上项目化石能源消费强度控制,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等各领域污染物减排;更加科学、精准配置环境资源,将减排量用于引进支持绿色优质重大项目,从源头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做好能耗、环境等要素协调保障。推进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改革,建立市级、区级、园区三级储备库,不断完善排污总量指标平衡、奖励、豁免等相关创新助企政策,提前储备、精准投放总量指标;做好部分新上“两高”项目在能耗替代指标对接、能评上报等方面的指导协调,支持重点优质项目申报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持续实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政策,对相关工业企业项目进行奖补,有效支持了优质、绿色项目建设,加快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多赢,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重点企业和项目服务。围绕优质项目推进,市级层面先后研究出台《南京市重大项目常态化会办推进机制》等,不断提升重大项目环境、能耗要素保障和协同推进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今年以来,市发改委会同市工信局、规划资源局、城管局等部门赴江宁区、溧水区等板块开展重大项目专题服务,会同六合区发改委等部门牵头协调推进部分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能耗、文勘等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加强重金属指标服务保障,针对全市重金属总量较少的情况,积极对接省级部门协调支持保障我市新建项目。

    三是抓问题协调推进,提升企业项目急难愁盼的办理实效。年初以来,市发改委等部门会同六合区等重点板块,以重大项目为重点,点对点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梳理汇总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用好用足重大项目常态化会办推进机制,实现问题事项即时交办、限时办结、全时跟进。截至目前,通过专题协调会办、现场协调推进、线上问题交办等多种形式,已累计协调解决涉及能评办理、环评审批、征地拆迁、用地手续办理等项目建设方面问题事项74个,其中涉及六合区2个。2023年以来,六合区共有9个项目通过节能审查、71个项目取得环评批复,目前2个项目正在推进节能审查、5个项目的环境评价正在按计划推进。

    二、下步工作打算

    您建议中指出的若干问题,有理有据,对平衡处理我市及六合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年,全市及六合区推动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下一步,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将会同六合区政府,处理好工业高质量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助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落实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等政策规定,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力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优化油气消费结构,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企业和项目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十四五”后两年,全市新上高耗能项目将依照国家关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20%的刚性要求,鼓励并落实企业结合实际提高绿电绿证使用比例。

    (二)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引导企业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着力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挖潜增效,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技改项目,积极为全市新上项目用能腾挪空间。同时,以化石能源消费调控为重点,严格控制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削减重点企业煤炭消费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及全社会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三)加大资金等要素支持力度。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正在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在减排要求外的VOCs超额减排量给予奖补,并对于减排量较大的项目,积极帮助争取中央、省奖补资金,既推动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南京市工业企业重大设备技改项目奖补实施办法》,对部分重大设备技改项目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支持,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数字化协同转型。

    (四)加强环境、能耗等要素的服务保障。一方面,严格落实市双控领导小组出台的能耗要素统筹保障的3个政策文件,以及市双控办下发的规范可转移能源消费量管理的通知要求,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做好六合区为代表的全市重大项目能耗要素保障,将能耗要素资源用好、盘活、用出效益;另一方面,针对六合区“十四五”新上项目环境、能耗指标需求,积极协调规划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靠前服务,配合做好项目立项、选址、用地、环评、能评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六合区也将进一步做好项目用能服务,对省市重点优质项目主动上门对接,扎实做好项目能评、环评在内的项目推进全过程业务指导和跟进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指标服务保障,继续做好电镀园重金属指标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动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等量替代”项目市区联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强化新建项目帮扶,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治理工艺压减新上项目重金属总量需求;针对全市重金属总量较少的情况,积极对接省级部门全力协调支持保障我市新建项目。

    同时,积极探索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减排机制。制定市级碳普惠减排量核算方法并建立扩充机制,探索搭建市碳普惠综合管理平台,创新碳普惠机制,打造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探索区域碳排放占补平衡机制,推动绿电和碳汇的有偿使用,鼓励企业、项目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完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实施小麦、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水稻秸秆生态型犁耕深翻技术,促进农田碳汇。组织开展《南京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与增汇减排方案研究》项目,启动湿地碳汇计量监测省内试点,研究城市绿地高质量发展的增汇和减排方案,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16日